如今有孙承宗和袁崇焕师生二人镇守辽东,重新部署和加固了关宁锦防线,孙元化采购的一百门红夷大炮也已经运抵辽东,这一切都给皇太极带来了莫大的压力,别说主动进攻了,他现在甚至还得时刻警惕和防备着明军。
而且如今的皇太极也确实无暇与明军开战,刚刚继位不久的他,正在忙着处理后金政权内部的烂摊子,也算是内忧外患全都凑齐了。
但皇太极这位明朝的劲敌,自然是不会在困境面前退缩的,他不仅有条不紊地巩固着自己对辽地和八旗各部的统治,加强集权,也在暗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但相对于朱天启而言,辽东暂时的平靖局面却可以给他争取更多的发展和准备时间,朱天启本该是可以安心过个好年的,如果没有那些不识趣的大臣给他上些闹心的奏疏的话。
这次上奏疏的主要是那些反对购置西洋火器,招募泰西人的那部分大臣,本来朝廷采购上百门红夷大炮的事情被这些大臣得知了,他们就是要上疏的,现在看到孙元化带回来了这么多泰西人,而且朱天启还在皇极殿里宴请了这些泰西人,他们就更是群情激奋了!
甚至一些本来对于泰西人并不是很反感的大臣也都跟着上了奏疏,其实对此朱天启也表示理解,毕竟自己这段时间都没有上过朝,对于大臣们的奏疏也从不回复,颇有当年万历皇帝的做派。
本来前面已经出过一个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大臣们对于皇帝不上朝,不批奏疏的情况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毕竟当今圣上作为万历皇帝的长子长孙,继承了万历皇帝的遗风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皇上你不见自己人,却见泰西人就说不过去了吧?
因此在这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朱天启还没有收到大臣们的新年祝福,反倒是先收到了一百多本劝谏奏疏,这些奏疏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围绕三件事。
其一,皇帝不该靡费钱财购买那么多门红夷大炮,大明的火炮也是可以用的,而且还更加便宜,朝廷毕竟财政吃紧,皇帝还是要节俭才是。
这类奏疏,朱天启直接交由王元宝,着司礼监批复,朝廷购买的红夷大炮是为强化辽东防务,抵御建奴,并不是什么享用之物,怎么能说是“靡费钱财”呢?
再者购买红夷大炮可是用的内帑里的银子,皇上用的自己的私房钱,总轮不着做臣子的指手画脚吧?
最后,朱天启毫不客气地表示,若是你们真得关心朝廷的财政问题,就多想想办法帮朝廷创收,而不是每天在这里耍嘴皮子,舞笔杆子!
奏疏中的第二件事,便是劝说朱天启不要轻信这些泰西人,更不可让他们在大明为官,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红毛番是绝对靠不住的!
对此,朱天启懒得跟他们就“种族”问题展开辩论,而只是回复说,如今大明需要这些泰西工匠们的铸炮技术和知识,若是有人认为自己比这些泰西工匠更擅长铸炮,那可以主动站出来把铸炮的差事接下来,自己也是可以把这些泰西工匠们驱逐走的。
奏疏中的第三件事,则是弹劾徐光启和孙元化的,还是关于他们师生二人的信仰问题,这次更是直接说他们俩人是别有用心,蛊惑圣上,协助泰西人入京,就是为了帮这些泰西人传播洋教。
朱天启对此也是有些无奈,虽然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思想是比较开明的,对于他人的信仰一直是抱着尊重和不干涉的态度,可是对于这些大臣们来说,恐怕就不是那么轻易接受的了,因而才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事,朱天启还不好太过维护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
因而朱天启只是回复说,招募泰西工匠是自己的旨意,不存在徐光启和孙元化蛊惑自己的问题,并警告群臣不得再以此为由污蔑朝廷重臣!
批复完了这些奏疏,朱天启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明天就是除夕了,应该不会有人敢在这样的日子再给自己添堵了吧。
大臣们能够在一天之内便得到了朱天启的批复,也是颇感意外,他们本以为这次的奏疏递上去,说不定还是会石沉大海,是等不到回音的,即便皇上肯批复他们,也得等到节后去了,没想到这一次皇上的批复竟然出奇地迅速!
对于朱天启地批复,大臣们自然是不服气的,但是大多数大臣还是从皇帝的批复中感受到了皇帝的愤怒情绪,毕竟这大过年的,非要给皇上添堵,也是忒不懂事了点儿,所以这些大臣便打算就此作罢了。
而那些不肯服软,决定硬刚到底的,则又都悄悄地找上了钱龙锡,希望钱龙锡再次领导群臣上疏,必须把这些泰西人赶出京师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扳倒徐光启和孙元化。
钱龙锡虽然在之前赋役改革的时候失了人心,但是他毕竟是东林党的核心人物,在文臣团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大臣们有事还是得指望钱龙锡出手!
加之上次他们信了周延儒的鬼话,跟着周延儒“偷鸡不成蚀把米”,便更认为还是钱龙锡更稳重,更靠谱了。
其实钱龙锡本人是不想跟皇上对着干的,他是个聪明人,自上次他带头挑起赋役改革之事,却被朱天启的一套“组合拳”打得毫无反击之力以来,他就意识到,当今的圣上绝非庸碌之君,而是极其英明睿智的,若是自作聪明妄图跟皇上斗,那是极不明智的!
所以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但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皇上的一举一动,暗暗地揣摩着圣意,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对于群臣打算扳倒徐光启和孙元化的打算,他是不赞成的,因为现在徐光启和孙元化的风头正盛,皇上对他们非常信赖,现在非要与之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会与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结怨,还会惹得皇上不悦,岂不是惹火烧身,自讨苦吃?
群臣听了钱龙锡的这一番话,虽然心有不甘,但是这一次,他们却是不敢再不听钱龙锡的话了,上一次他们不听钱龙锡的劝,沉不住气,非要跟着周延儒去“贿赂”皇上,结果差点儿因为周延儒那一句“羲皇上人”,跟他一起背上大不敬的罪名,这可是前车之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