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既然皇上的盛情难却,徐光启就只好再次谢恩:“那臣就把它收下,皇上的恩德臣铭记在心,日后定当尽心竭力,为皇上分忧!”
说起来,这地球仪徐光启可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只是此物即小巧又精致,不知是用什么贵重材料制成,因而他才不敢轻易收下。
但既然现在皇上坚持要自己收下,他也就顾不上那么许多了,捧在手里,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心想着回去之后定要好好观摩一番。
徐光启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心思已经全在手里的地球仪上面去了,倒是一旁的孙元化,虽然他对于皇上能够拿出地球仪这种东西也很惊讶,但头脑还算清楚。
按理说,现在大明朝里,能够认可世界是个球体的人应该是极少数的,尤其是皇上,更不应该那么轻易地接受这个新理念,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皇上似乎不仅早就接受了,并且手里还有很多连他们都未曾见过的先进之物!
这让孙元化意识到,不论是自己,还是老师徐光启,对于当今圣上的了解,都太少了。
就在孙元化发愣的功夫,朱天启已经把视线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孙爱卿,朕也给你准备了件礼物!”
孙元化闻声赶忙起身,“臣在!”随后便恭恭敬敬地走到了龙书案前,双手接过朱天启递来的东西,是一本书——《物理知识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读物)》。
朱天启笑着说道:“这本书里的文字与我大明现行的文字可能稍有不同,不过应该是不会妨碍你阅读的,你且先拿去看着,等以后朕还会给你一些别的书籍,供你研习之用!”
“臣孙元化,谢皇上恩赏!”孙元化赶忙跪拜谢恩,虽然他还没来及看手里的这本书到底是本什么书,但是能得皇上恩赏和重视,还是十分激动的。
朱天启抬了抬手:“爱卿平身吧!”
等孙元化也坐回了椅子上,朱天启这才郑重其事地开口说道:“好了,现在闲话也说完了,咱们也该说点正事了!”
此言一出,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都赶忙把手中的东西收好了,正襟危坐,看向了朱天启。
朱天启说道:“朕之所以把两位爱卿召回京师,就是想要借两位爱卿的才学,大力发展我大明的经世致用之学,多多引进西学以助我大明更加富强,不知二位爱卿,可都愿意?”
徐天启和孙元化听了这话,不禁互相看了一眼对方,眼中都写满了难以置信,很明显,他们都怀疑是自己听错了,所以才会这般惊讶。
但只是一瞬间,他们就意识到,自己没有听错,刚刚皇上确实是说,要让他们引进西学,并要在大明大力发展和推广!
可是之前皇上和朝廷对西学可都是不认可的,甚至之前他们上疏请求加购红夷大炮,都因为朝中有人反对,被皇上驳回了,如今怎么……
不过两人都知道,一展胸中抱负的机会现在就摆在眼前,稍纵即逝,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等着他们了。
徐光启和孙元化当即不再犹豫,一同起身,跪倒在地,齐声道:“臣愿领命!”
“好!”朱天启当即一拍手站起身来,对王元宝一招手道:“念!”
王元宝手捧圣旨走上前来,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徐光启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经世致用之学,是治国安民之大才,朝廷之职,历来是能者居之,故特封徐光启任户部尚书,统领户部一应事务,钦此!”
徐光启听闻此言,赶忙叩首谢恩:“臣徐光启领旨谢恩!”
王元宝把圣旨交到了徐光启手中,随后便退后一步,又拿出第二份圣旨来,展开来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孙元化精通西学,尤擅西洋炮学,为辽东战事助益颇多,故而特封孙元化任工部左侍郎,主管火器研制事宜,钦此!”
孙元化闻言也赶忙叩首谢恩:“臣孙元化领旨谢恩!”
现在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共同的心声就是:“皇上懂我!”
徐光启和孙元化虽然对于皇上突然十分重视西学的引进和发展感到惊讶和感动,但是也没想到皇上能够这般重用他们,上来就提拔他们做了户部一把手和工部二把手,这样的升官速度,恐怕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不仅如此,皇上似乎早就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一般,给他们的差事都是最便于他们大展身手的职位,这等知遇之恩,实在是令二人感激非凡!
朱天启抬手示意二人起身,这才继续说道:“如今我大明较之泰西诸国之学识,已然是有些落后了,所以我大明也必须要迎头赶上,奋起直追才是,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禁口中默念着,仔细琢磨起这句话来,随即便深以为是的点着头,抬手施礼道:“皇上此言真是颇具哲理啊!”
虽然现在还没有“科学”这个名词,但是却让徐光启在听到它的时候,就产生了发自心底的认可和亲切感。
朱天启没想到自己一激动又冒出这种超时代的话来,赶忙干咳了两声,说道:“总之,我大明现在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甚至是火器和造船、航海等技术,都比之泰西诸国有些落后,所以还是要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抓紧时间追赶才是。
就说火炮的研发吧,不说为了对付辽东的建奴,从长远看,现如今福广一带,还仍有和兰人仗着坚船利炮频频扰我海疆,若我大明不尽快研制新式战船火炮,迟早有一天,那些红毛番会一路打到京师来的,所以,我辈当自强不息,不可有丝毫懈怠!”
“皇上深谋远虑,令臣敬佩不已!”
徐光启听了朱天启这一番言论,还真是感觉耳目一新,皇上之远见绝对是历代君王中鲜有的。
一旁的孙元化也不禁深以为是地点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