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茅山脚下。
热闹集市的拐角,有一间百草药堂正经营。
“培风,石淋病,开方拿药!”百草堂里间,一声吆喝声响起,中气十足。
“桃木胶如枣大,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服,可下石,石尽即止。”培风在外间大声回答道。
原先他正忙活为其他病人疏通血脉,然后迅速起身,一溜小跑走向柜台后面,墙上成百上千的药匣木架,迅速从小抽屉抽取出桃木胶,包好分量为病人送去里间。
内堂,是陶弘景治病救人的地方。
培风掀开门帘,正好看到一身道衣的老道士针灸完毕,为病人开着药方。
老道士的毛笔依旧是朱、黑两色,黑色用于开方,红笔圈住了药方中的重点,标注清晰明了。
“培风,回答不错但仍不全,夏天的服药呢?你这小猴子,记性丢三落四,这是本草医药大忌,切记切记,这次就罚你去药堂为病人煎药,赶紧!”
老道士脸色寒霜,对培风的回答并不太满意,本草医药来不得半点疏漏。
“好嘞,师父,别生气,夏以冷水三合,我特意没说夏天,现在不是快过冬了吗?我记全了的。”培风收起了嬉皮笑脸,也变得正经起来。
此时,来时脸色蜡黄、疼得浑身颤抖的病人针灸后感觉浑身舒畅,病情缓解,作揖感谢,一旁陪同的家属跪地大呼“活神仙”之名。
老道士赶紧摆手施礼,面向病人时他脸上的寒霜顿时融化,挥手让培风这个小猴子走了。
培风知道,其实这次碰到的石淋病症就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他大学见过自家寝室长发病,半夜时因为尿结石疼得直打滚的骇人场景,因此记忆犹新。
中医本草上有多种排石手法,老道士这次根据病人体质选择了最合适的一种。
这一药方中“合”就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合等于现在的一百毫升。“日三服”就是一日服用三次。
培风为病人煎好第一包药,耐心把剂量告诉病患及家属。送走这一波病人后连忙抹了下抹头顶热汗,准备继续投入到下一个病患的诊治中。
其实,汗水并不是天热,而是他比较投入。
因为现在外面早已经飘小雪了,天气渐渐严寒,茅山上已经飘了白白一层。
从深秋到小雪,培风来到这个南朝梁的历史时空已经整整两个月了。
比起第一次穿越陶渊明的时代,这一次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想什么时候系统会送他回去的事了,连小白大人也很少去“骚扰”,因为他每天过得都很充实。
先前跟着老道士在深山中补充百草园中的本草知识,现在出山入世借助山下的药堂治病救人。
药堂的掌柜原先还不同意,看到是茅山的“活神仙”亲自带徒坐诊,差点给跪了,每天好吃好喝供应着。
原先病人都是直接上茅山求医问药,现在一看茅山老神仙下山坐诊,一传十、十传百,百草堂的名气在方圆百里是与日俱增!
每天在百草堂里,培风和老道士一起将本草药书中的冰冷文字转变成一张张药方,本草试验、对症下药……然后又转化为一张张病人的笑脸。
自古医药不分家,真正的悬壶济世!
培风从一个系统认定的“初窥门径”的本草小白,已经正式“登堂入室”成为真正的杏林医家。
虽然医术这条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但他总算入门了。一般的疾病已经不用老道士出手了,培风可以自行诊治。
跟着陶弘景这个博学多才的便宜师父,每天遇到疑难杂症老道士都让他先上手,然后呕心沥血给他讲解诊治手法……
培风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学习,如饥似渴,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
原先他叫一声“师父”可能是因为系统绑定师徒关系“贪便宜”,现在完全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