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图书馆,杨舒力脑海里浮现出刚才目光短暂交汇的一幕。
这不是两人第一次目光交汇,而是多次交汇。
是在学校正门斜对面的公交车站。
每天下午放学后,杨舒力独自一人回家,有时张有路会跟他一起,但两人坐的公交车不同路。
这个女生和张有路一样坐的3路公交,往市中心开去,而杨舒力坐的是7路车,在四方井下车。
她也是经常一个人,很独立的样子,从这点来说,气质有契合的地方,但也仅限于目光碰撞一下,没有更多交集。
女生的穿着比较讲究,款式比较传统,但质地很好,家境应该不错,五官不仅标致,还能称得上灵气,是个沉静的美女。
对这样的女生,杨舒力知道离自己生活很远,没有在意。
女生在阅览室肯定是注意到他了,也认出是一中的学生,在公交站经常见到的那人,估计她在想:他在报纸上抄什么玩意?
不过,这次在图书馆碰到,杨舒力也感到意外,不知道她在期刊阅览室看些什么。
凌江市的文化生活是比较乏味的,要看书买书的话,有个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大多有点过时,还有几家小书店,有一些畅销书,像京、沪的大型人文书店如万圣、单向空间、西西弗斯等,是绝不可能在凌江市出现的。
在离凌江市几百公里的省城锦城市,今年10月才诞生了该市第一家大型书城——西部书城。
互联网虽然已经开始运用,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还很远,市面上卖的联想天秤、天琴台式电脑一万多块钱一台,内存只有64m,硬盘只有1g或2g,装个幸福之家软件,其实干不了什么事。
所以,女生愿意到图书馆翻看杂志,说明是有精神追求的,这点杨舒力很欣赏。
11月26日,星期四中午,杨舒力肩挎书包,走进一家邮局,开始给报纸投稿。
杨舒力对稿子比较满意,经过多次修改,保留了4600字,只要读者被标题吸引,开始阅读第一段,就会被故事吸引,一看到底。
故事情节上,杨舒力也比较注意分寸,没有制造太过突兀的情节,让编辑产生怀疑和反感。
文笔则是这篇稿子的优点,也是杨舒力的核心竞争力,语言流畅优美,人物对话口语化,很是接地气,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教授,都能一口气看完。
对于投稿笔名,杨舒力考虑很久,选择了“舒泥”这个名字,和本名有一点联系,这样在某些时候可能有点用处。
由于对稿子有信心,杨舒力一共选择了全国各地15家报纸投稿,于是复印费就成了大头,一份稿子七、八个页码,复印15份,总花费不是个小数。
希望这次“投资”有回报,不然再投两次稿,杨舒力就没有钱付复印费了。
由于是复印稿,编辑一看就不是独家投稿,会影响刊用,所以杨舒力在稿子外另附一张纸说明,此稿在你家报纸市场领域是独家,不会与同地域其他报纸撞车,请放心刊用。
进入90年代,市民报、市场报获得快速发展,同一个地区出现多家市民报,比如某某都市报、某某商报、某某时报,是同质竞争,杨舒力会在几家报纸中选择一家投稿,而不是把同一地区的几家报纸一网打尽。
这种地区报纸,只要不在同地域撞车就没事,特稿编辑也希望找到一个写得好的、能够不断提供作品的作者。
由于邮件多,邮局的女工作人员打量他好几眼,显然,这样操作的人还没有在这个邮局出现过。
据说目前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能写特稿的不超过10人,杨舒力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小小的财富密码。
对于收款和邮寄样报地址,杨舒力有些为难,留家里的地址不大合适,杨升元和秦华玉收到一堆样报和汇款单,肯定会对他“严刑拷打”,交代来龙去脉,这门“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想了很久,还是留凌江一中的地址,样报和汇款单都送到校门口的传达室,传达室的老陈很认真,汇款单都写在小黑板上,领汇款单还要签字,样报自己经常去看就行了,传达室的杂志报纸还是挺多的,各个班级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