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则往来时间更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朱高煦对于明朝的军制,还是很了解的。
这些都是他结合前世网上信息,再加上穿越后恶补的知识得来的结论。
“我朝太祖高皇帝所独创的卫所军制,军农结合、自给自足,可以不用耗费国库过多。”
“虽然朝廷号称拥有在籍军士不下百万之众,只不过这些兵马也只是分散在各地。”
“朝廷若要尽起大军,需要从南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征召大军。”
“至于军事重镇的大同、宣府、大宁等地,虽然也有重兵驻守,不过他们位在边疆,还需要防备北方蒙古人,不可能尽数而来。”
“朝廷这样的兵力分散,征召起来耗时耗力。”
“只怕等到朝廷大军到来之日,最起码也是在一两个月之后!”
朱高煦虽然面对的是一群比他年长,比他经验更为老到的燕王府嫡系将领。
倒是侃侃而谈的朱高煦,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
“我儿,你同为父想的一样!”
“朝廷虽然势大,不过他们其实并不足虑!”
“朝廷大军集结的这段时间,正是我军四面出击、攻城掠地的时候!”
“等到朝廷大军北上之日,我军说不得已然占据大部分北国之地!”
朱棣真的不担心朝廷大军到来吗?
他只是不想过分制造紧张情绪!
他只是不想部下将士在面临重压之下,导致的军心涣散而已!
作为战功赫赫的统帅,朱棣太清楚军心士气的重要性了。
“父王之言,在理!”
有了朱棣的这番话,朱高煦也是神色大振。
“朝廷,就好像有三四层楼高的巨舰,虽然能够经得住风吹雨打,可是他们行动太过缓慢。”
“我军虽然兵寡将少,可我们士气高昂,就像那一叶轻舟,随时随地都可以不用力气的掉头!”
朱高煦这是用了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来给一众燕王府嫡系将领解释敌我分别之处。
“俺是一个粗人,不过俺也是对于太祖高皇帝十分敬佩!”
之前献出城门,后来归于朱高煦麾下的杨旭,这个时候大着嗓门站了出来。
作为朱高煦的手下,杨旭怎么都要力挺朱高煦的言论的。
“当年陈友谅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拿下我大明京师的金陵城。”
“潘阳湖一战,陈友谅不也被太祖他老人家一战而定乾坤了吗?”
说到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时候,杨旭脸上向往的神色更浓。
“俺记得,当初陈友谅就是巨舰大船,太祖就是轻便小舟。”
“太祖之所以能够打败陈友谅,就是因为陈友谅大船行动迟缓,就是因为我明君的轻舟敏捷。”
“太祖得江山的例子不远,俺们也定会再现当年太祖风采!”
杨旭身材高大,他说到最后,更是用砂锅大的拳头种种敲击面前的桌子。
古人成功案例,最能激励人心。
更何况,这个古人还是大明的开国皇帝,还距离现在不过二三十年。
“殿下,你就说打哪里吧!”
丘福是冲锋陷阵的勇将,他恨不得马上就带兵出去杀个痛快。
“老二,你说说看!”
朱高煦先前关于朝廷大军不会马上前来的一番说辞,降低了燕军的紧张情绪。
见识过儿子分析能力的朱棣,有心再考验儿子一番。
“南守北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