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相视而笑,随着人流向考场行进。
考场外。
监察院的小吏每检查一人的准考证,就交代一句:“切莫在考场舞弊,抓住一次取消科考资格,且终身不得仕途。”
下方学子连道:“不敢不敢。”
大乾科举的检查工作,楚歌没有像历史上各朝代那样。
让人脱衣搜身,摸卵**。
在楚歌想来,直接在考场上安排两个监考人就行了。
毕竟他采用的是现代考场布置,没有给考生安排一间间的单独房间。
此次旧学考的是经义、法律、文字、算学。
新学考的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每门课两个小时,考生考完就回去。
先进行的是旧学考试,然后是新学考试,有能力的、有信心的考生可以两项都考。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四天,刚好是正月十九日,洛阳书院开学的日子。
科举一帆风顺,有陶谦、贾诩坐镇,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文和,考场交由你照看了。”
把事情交代给贾诩后,楚歌带人往洛阳书院走。
洛阳书院没有建在洛阳城内,而是在郊外的山林中。
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适合做学问。
刚进大门,楚歌就听到庞统的公鸭嗓子。
“咦,你说你叫孔明,这么巧?”
诸葛亮疑惑地看向庞统:“哪里巧了?”
庞统摇了摇头,暗自滴咕道:“应该是巧合,反正我已经把孔明灯改成凤鸣灯了。”
走近的楚歌哑然失笑,这小子,竟然还记得当初的孔明灯。
诸葛亮看了看莫名其妙的庞统,然后看向走近的楚歌。
他想了想,拱手道:“学生诸葛亮,拜见陛下。”
看着小大人状,一本正经的诸葛亮,楚歌笑道:“你又没见过朕,是怎么认出朕的?”
诸葛亮拿出一张银钞,指着上面的头像道:“这上面有陛下的头像。”
“好,小亮真聪明。”楚歌摸了摸诸葛亮脑袋,笑道,“书院里没有陛下,只有师长。”
诸葛亮放下手道:“是,陛下。”
“楚歌。”
听见两人对话,回神的庞统连跳起来打招呼。
这一声称呼,又让诸葛亮看了看庞统。
“陛下。”
“拜见陛下。”
说话声引来其他人,带头的庞尚长、黄承彦、司马德操领着一众人出来行礼。
“诸位免礼。”
楚歌带头走向教室,坐下后,他和庞尚长等人开始诉说建立洛阳学院的目的、宗旨,鼓励众人好好学习。
然后学生开始自我介绍。
除了看过的人,楚歌在这里还看到了略显中二的徐庶、木讷寡言的马钧,皮肤黝黑、头发发黄的黄月英等人。
当然,这时的黄月英只有6岁,瘦瘦小小的,做男孩子装扮,报的名字也是黄英,别人并不知道她是个女孩。
庞统坐在后者旁边,兴许是第一次见到比较丑的小孩,这个时候正拉着黄月英说个不停。
楚歌看看两人,又看看坐在前排认真听课的诸葛亮,不由想这三人会在书院里发生什么样的事?
上午课结束,一众学子放飞自我。
庞统拉着黄月英满山跑着放风筝,诸葛亮拿着书本继续就读,周瑜亭下抚琴,法正和徐庶下棋,马钧捣鼓木头,吕蒙躲在一角看着书本挠头揪耳。
楚歌和庞尚长等人边走边道:“三位先生,堂上学子尽为人杰,今后就交由你们教导了,望他们都学有所成。”
三人连拱手道:“必不负陛下所望。”
对于三人的教导能力,楚歌还是相信的,而且洛阳书院因为人少,三人可以因材施教。
课堂上也比较自由,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学过,可随意去图书馆自学。
平日躬耕自读,还是回家走读,亦或是带书童跟随就读,学校里一概不管。
离开书院,回到皇宫。
贾诩和陶谦前来汇报。
“陛下,文举已顺利结束,这是收上来的试卷。”
楚歌随意抽出几张看了看,上面按他吩咐湖名了,除非知道笔迹,否则批卷的人认不出谁是谁的。
放下试卷,楚歌道:“安排人尽快批改出来。”
“是,陛下。”
当天晚上,监察院和礼部人员加班加点。
终于赶在第二天上午准时放榜。
礼部大门外告示栏。
“中了,中了,我中了。”
“快找找,有我的名字吗?”
“呜呜呜……”
放榜后,有人喜笑颜开,仰天长啸;有人泪如雨下,朝地上连连磕头。
“恭喜文若名列榜首。”
看着人间百态,钟繇不禁感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荀或澹澹一笑:“我之学问在全,文采不及你钟元常,军略不及志才和奉孝,却是胜之不武,且此榜无关殿试排名,无需在意。”
戏志才摇头道:“文若却是太过谦虚,你之才胜我等多矣。”
对于自己排名一点也不在意的郭嘉笑道:“大家都中了,还是回去准备明日的殿试吧。”
一众人踌躇满志,今日名列榜单不算什么,明日在陛下面前被钦点排序,才算真的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钟繇边走边道:“公达,当日在体育馆,你为何不告知我等陛下身份。”
荀攸摇头道:“陛下身着便衣,身旁无人随侍,自然不想外人揭露其身份,我自不会扰其兴致。”
戏志才感叹道:“吾多次追踪陛下,多次错过,相逢见面却又不相识,憾哉。”
钟繇见郭嘉躲在一旁嬉笑,不由好奇道:“奉孝当日是如何猜到陛下身份的?”
自新钞发行后,几人顿时知道当日在体育馆见到的人乃当今陛下。
郭嘉笑道:“起先那小孩叫陛下名字我没在意,毕竟天下同名之人多矣,不过公达两次跟随押注,董仲颖又太过献媚,心中自然有所猜想。”
荀或笑道:“还是奉孝观察入微,我等不及也。”
几人边说笑边往回走,期待明日的殿试。
——
大乾此次科举,取前面三百人,这三百人不再是吏,而是官。
暂时来说,今后每年的科举都是以此为标准选拔人才。
陶谦和蔡邕当初不解,大乾朝哪里需要这么多官员,一年两年还好。
十数年下来,大乾上下必定堆积冗官,于国于民无益。
楚歌笑道:“若我大乾社稷至此,当然不需这么多官员,可朕之大乾才刚刚起步,今后日月所照之处皆为我大乾国土,再多人才都足够安排。”
陶谦和蔡邕对官员的事放下心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担忧,陛下言中之意,莫非要做那穷兵黩武之人?
不知道两个老家伙心中所想的楚歌,此时正在想着明日殿试的题目,以及和众多汉末英杰见面的事。
“想不到这小妮子还真的中了,且排名不低。”
看着蔡琰名列第三,楚歌突然想起了和对方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