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记得,每年腊月,临近快要过年的那几天,家里每天都要来上好几拨人,甚至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有不少人陆续的来到自己家里。
那些人李阳大部分都见过,有的是在自己家做过工的,有的是以前在家里和老爸李东河经常喝酒的。
有同村人,也有外村的人。
起初他还小,不知道他们来干嘛。
在见家里的缝纫机越来越少时,他就问老妈廖梅为什么缝纫机变少了。
廖梅就告诉他,借给别人用了。
等他上了一年级时,从只言片语中才听出,原来他们都是来家里要账的。
为了还账,老爸李东河被迫出去打工。
从那开始,一年到头才回来一次。
李阳吃完了蛋炒饭,冯桂玲手拎着防水布回了店里,第一时间交给李阳检查。
里面有没粘好的地方,李阳就填了些胶,弄好后开始套在架子上。
成品整体来说,做工虽粗糙了些,但并不影响它发挥作用。
保温箱摆在宋庆的桌子上,几个人围观看着上面打印的文字。
宋家五口看着上面那龙飞凤舞的宋家食馆四个字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露着略显羞涩的笑容。
宣传他们自家的招聘,把他们还给整的有些不好意思。
李阳随后又把里面给加工了一下,用厚实的泡棉隔断出几个深度一样规格不一的格子。
在四个角分别还留了点位置,可以塞放饮料。
算下来,里面可以装20份打包盒。
下午两点的时候,J型的柜台就送了过来。
宋庆对着柜台一通忙碌,半个小时后,一屁股坐在柜台上,顿时感觉自己就像是这家店的掌柜,悠然自得的享受着每个进门客人的第一目光。
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李闯跑了多少个地方,从下午3点开始,电话就响个没完,让原本闲下来的宋原和宋康又急急忙忙的跑去厨房颠锅做饭,刚做好的保温箱也正好排上了用场。
箱子就做了一个,宋铁山还想让李阳多做两个。
李阳说,离店近的地方就不用了,走着或者骑着三轮车就能送。
远的地方就让李闯骑着暂时借用的电瓶车带上保温箱去送。
一下午的时间李闯基本上没怎么在店里。
因为两个店小二不在店里,本来说好只负责接电话统计订单的宋庆,到5点的时候就被宋铁山拉着去厨房端饭,同时还要兼顾电话的接听工作。
两个小时下来,宋庆瞬间就体会到了李阳和李闯每天的劳累程度。
虽说心中不满,但宋庆也不敢罢工,再加上店里又有客人在,她也不好意思发作,只能在心里抱怨,一下午都板着张脸,像是谁欠了她钱不还一样。
一直忙到晚上11点,宋铁山和冯桂玲就围在柜台催促着宋庆算着今天外卖订单的金额。
宋庆重重的敲了一下计算机说道。“加上饮料643。”
643!
第一天就这么多!
宋原和宋康也围了上来,同时问道:“多少单?”
“141。”
宋原和宋康赶紧开始汇报出了各自的成绩。
宋原比宋康要多,两人从宋铁山那里,一个人领了40,一个人领了30。
李阳和李闯坐在店里,看着三人从宋铁山手里接过现金,那叫一个羡慕啊。
这时,李闯咂了砸舌就对李阳说:“啧啧啧...李阳看到没,按照这种情况算下去,这一个月下来宋原都能拿1200了,都快顶我去年两个月的工资了...咱俩混啥时候才能一个月拿1200啊。”
李阳说:“快了。”
等你成年能进厂就有了。
2010年,老爸李东河给职高学校掏了800块钱中介费把自己送去尚海进了电子厂,那时候工资一个月就有2000多了。
到2011底薪涨到1300的时候,一个月加班多的情况下,一个月4000的都有。
但李阳在那一年从没拿过这么多,他那时是位普工,只有100块钱的岗补。
他清晰的记得,那一年有一个月他只休息了2天,拿了一年中最高的工资,37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