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郭嘉,开局刘备重生来招揽第一百九十四章,孟起,对不住了
这是前世李儒进献给董卓,用于迁都的托词,只需要找几个孩童,以童谣流传的方式传出即可。
刘备对于窃取他人计谋并无心理压力,这本就是上天赐予他的便利,弃之不用才是愚蠢。
你说偷?
天命之子的东西能叫偷么?
这分明是正大光明的取!
荀或微微躬身,拱手道:“天下动荡,奉天子还于旧都,此法足以堵天下悠悠之口,丞相英明。”
迁都之事就此议定。
郭嘉又道:“在下有一事需禀明主公。”
“但说无妨。”
“此事关乎牵招将军之师,乐隐老先生。”
郭嘉说完便静静的看着刘备,他知道对方必然已经得知洛阳叛乱的经过,能够领会他的意思。
刘备沉默前来,看向众人询问道:“诸君以为,这乐隐该不该杀?”
“杀,这老匹夫竟敢意图挑拨牵招,如果放过他,以后人人都会争相效彷。”张飞率先发表意见,言语间杀气腾腾。
赵云不语,虽然他赞同张飞的意见,却又不得不考虑到牵招的位置。
刘备其实也有些犹豫,正如张飞所说,如果放过一个反叛的人,以后恐怕还会有人作乱。
可是他又不得不顾及牵招的感受,乐隐是他最尊敬的老师,贸然杀之,两人之间必然。会多出一道隔阂。
他于是看向贾诩:“文和以为呢?”
贾诩本不想介入,可是刘备已经主动发问,他知道自己是避不开了。
“杀与不杀都有其中利弊,全凭丞相决断。”
“说下去。”
“杀之,可震慑宵小。不杀,可让牵招将军感激不尽,他心中有愧,今后必然对丞相更快忠诚。”
贾诩的意见依旧一如既往的保守,只是提出利弊,却是半点不会介入其中。
刘备知道其性情,也没有继续追问,而是看向荀或:“文若觉得呢?”他知道郭嘉必然是赞成不杀的,否则不会主动提起,询问多人只是想取意见最多的一个。
如今赵云和贾诩中立,张飞和郭嘉各执一票。也就是说,乐隐的生死已在荀或一念之间。
荀或正色道:“在下以为,留下乐隐对主公更有力。”
他没有贾诩那么苟,直接说出心里话。
“正如文和所说,不论杀与不杀皆有利弊。不过,乐隐老先生如无根浮萍,留着亦无伤大雅,还能获得牵招将军的感激,突显丞相之仁。”
“至于三将军所说的震慑宵小,想必洛阳与并州两地血流成河已经足够。在下言尽于此,请主公决断。”
刘备听完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那就放过他吧,子经再怎么说也是我多年好友,我也不忍看他痛失恩师。”
郭嘉再度进言:“可将其禁足于一宅之地,为大汉教授良材,将功折罪。”
刘备闻言再无顾虑,面上露出笑颜。
“善!”
“日前锦衣卫侦查到,董卓军中有队伍向西而去,以吾观之,这定是董卓有意联合马腾。”
“我已经下令让锦衣卫设法在凉州截杀,若是能得手,想必足以让董卓与马,韩二人心生芥蒂。”
乐隐之事本就是意外插曲,做出决断后,刘备转而提起战局。
贾诩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笑道:“事事料敌于先,洞悉敌军动向,我军此战胜算又多矣。”
这话是对着刘备说的,可他的目光却看向了郭嘉,因为这个人正是锦衣卫的创始者。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而锦衣卫正是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为这时代的战术增添了新的一种。易地而处,若是贾诩此刻身处董卓麾下,面对这种一举一动都在对手监视之下的境地,恐怕也难以施展。
其他人也是看向郭嘉,对他的奇思妙想赞赏不已。
仔细一算,他们这一路走来,似乎都离不开锦衣卫的影子。这个细作组织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精确的情报,让他们更快做出应对。
郭嘉正色道:“此事非我之功,乃是有高人指点!”
这位高人赫然是背功侠,南华老仙是也。
而且他也的确没有撒谎,锦衣卫并非他想出来的,他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一个无耻的搬运工而已。
“敢问是何方高人?”荀或追问,他到现在还不知道老仙的存在。
虽然在郭嘉府上见过南华老仙,却也只是把对方当成一个精通房中术的普通道士罢了。
“天机不可泄露。”郭嘉却卖起了关子,老仙的存在只有他和刘备知道即可,知道的人越多,露馅的可能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