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固然有韦氏、武氏的背后撺掇以及火上浇油,但要紧的是主导开朝复唐的五王,在朝堂的立足之稳固,对无论显唐还是复周一方的朝臣影响之深远。
同样是对自己的皇位有作用,对于五王有益却颇显干预的做法,不愿在政事上“耽误”过多时间的圣人,宁愿选择韦后那样凡事都愿意大包大揽的。
尤其在五王离开朝堂,与他们见面的机会减至除去年节,一月两回,每逢他们结伴至紫微宫面圣,圣人总能字里行间察觉出一些久违的说教,少了早年自己还为太子时的那般嘘寒问暖。
因而非要以每每招待五王一顿价值不菲,规格又高的炙烤牛羊,来判断圣人有多尊重五王和期待他们前来,是狭隘的,乃至是错误的,圣人不过是以这样的方式,归还彼时五王对待自己为太子时的返恩,但五王显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的和其他人所想相同——圣人定是依然在意自己一方五位开朝功臣的想法,才如此重视相见的礼数。
长此以往,双方的想法完全不在一处,又相互碍于对大唐将来之愿景和情分,不将心中所想言明说透,五王各自返家定是对于此一日的面圣滔滔不绝,家人也在旁全心全意地聆听与附和;反观圣人不同,对韦后尽数说出与五王之间的不对付,再对现状表示无奈。
都不需要花去太长时间,韦后自然从之中品出了些许圣人与开朝五王意见不合的苗头,稍作宽慰并提出自己的“些许看法”,即同这时隔岸观火般地静观圣人欲追究桓彦范提及武后一事,对于最坏的结果已然在心中运筹帷幄。
“‘若行大事,至亲可杀’,扶阳王助朕开启本朝,于朕可称得‘至亲’,”圣人侧目看了一眼桓彦范已然惊讶失色、尽显老态的脸,“扶阳王莫慌,朕又怎会同武后那般残虐,近几日心中有一事让朕寝食难安,扶阳王、博陵王、南阳王都在城中,或能助朕以解。”
见有了台阶,桓彦范迫不及待地发问,“敢问圣人,是为何事?”
“平阳王遇刺一事颇显蹊跷,诸公也见此时大理寺、刑部、府衙、州衙都困于城中之案,难以脱身,不如请三位将平阳王遇刺一事细细查探了?”
崔玄暐、袁恕己不敢再轻易言语,但表情之中多少还是有些对因桓彦范口不择言,而被连带卷入所谓“查探”之中的怨气。
桓彦范思量片刻,双手叉起,“既圣人钦命,臣愿将平阳王遇刺一事查明。”
眼下窘境的“罪魁祸首”既然言语,被连带的另两王只好抬手答喏。
圣人眉间舒展,眉尾一挑,“既无异议,则下回吾等相见,便选在查明平阳王遇刺,且待他伤势痊愈之时,何如?”
,。
此言一出,三王多少都品出了之中的意思,即被迫远离朝堂后,似再进一步,要被疏离开大唐圣人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