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天下1639第二百三十五章 讲道理的方式
“再说,陛下前些日子抓了他,杀也不是放也不是,扔到扶桑来岂不是正好?”
陶文友是新朝文官中第一个被张守言拿刀子逼着就范的,如今虽然只是侍郎,但从龙的资历却是文官里最高的一个。
这样的实话也就他敢说一说。
陶文友清楚,陛下之所以离京亲征,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春考在即。
陛下此来扶桑也有躲清静的意思。
张守言踱步不语,脑子里也在思考这件事。毕竟事关大楚教育官制,这可比区区扶桑俘虏的事重要太多。
他很清楚,在大楚各项制度中,就属大楚的考学制度最受人非议。
喜欢新考制的拼命维护,反对的则一直死命抗争。
在天下读书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文采一途上出类拔萃。
可千年以降,历朝历代的科考都文采优劣来取士。很多有大抱负的士子很难熬到殿试那一关,通过一篇文章让皇帝看中自己。
新朝的考制将“君子六艺”全部重新捡了起来,还加以了扩充,录取士子进入下一轮学习的侧重点也变得多样。
只要过了府试便可从明文、农林、医药、格物、兵事、律法、考史、地理、天文九门中任选三门主攻参考。
在考中高等学府之后专修二到四年不等,即可进入各部授予对应职位的官吏。
这种大分流录取的政策,得到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支持,毕竟不是谁都适合走明文一途的。
有人赞成自然就有人反对。
反对最激烈的便是垄断了学术界的儒家各大流派。
新朝的举措无疑是大大降低了各大学派在教育科考界的影响力和统治力。
宋之朱程,明之心学,几乎与两朝官员选拔密不可分,这也造就了这些学派在政学两界的超然地位。
可到了大楚这么一变,各派学子的仕途立即艰险了起来。
就算其在明文上出类拔萃,但若是选择的其余两主科或者三副科中有任一科不达标,便会被排除在高等学府之外。
那些在理学、文章上不甚精通的学子,却可在其余科目上寻求机会。
按照理学大家孙奇逢的话来说,便是截了文道九分散于歧途,此为天下之大谬!
大楚考试分为少试、中试和高试。
少试由礼部派到县中的学司主官教谕负责组织选拔,考试内容是主科一门副科三门。
通过者称少学生,分入府内各中学堂受教或自学。
中试由礼部派到各州府的学衙主官提学官组织,通过者称为中学生,可参加国朝高试。
高试由礼部出题,各省学厅主官学政组织考试,过关者入京城几所高等院校进修合格后授官。
因为前朝遗留下了大量的读书人,故而大楚在开国头几年的考试从原定的一年一考改为一年两考。
而在正武二年的中试岁考时,出了一件震惊天下学界的大事。
保定府大儒孙奇逢带领上百各学派子弟堵住了保定府学衙考场的大门,不让一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考生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