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上则是凹凸不平的,整体以石料为主,张小权来隆上村时就百度过这里。
资料里面也提到了猴儿峰,说这是个石山,并且里面还蕴含着大量的矿石元素,其中以锰矿石为主。
早些年隆上村隆下村跟隆西村周围除了石厂,以及紧靠鄂江流域的沙厂之外,还有许多锰矿石开采场。
村里只要是拥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在各个厂子里讨生活,不过前几年这种景象全变了。
随着上头政策的收紧,乡里关停了附近所有厂子。
其中涵盖石料、河沙、矿石以及木材,鄂河乡的经济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为什么会进行全方位关停?
其实这也是领导们历史阶段性的认识错误问题,乡村振兴致富一直都是个老生常谈的大难题。
为政一方,自然要搞活经济,并且是重要的政绩目标。
有本事的乡县便会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说重点培养高品质粮食,或者水果蔬菜,以此来实现群体致富的目的。
而有些则会进行人才输出,好比距离海江市不远的江中市。
那里有个清河县,前些年也是以开采碎石片石以及河沙跟木材为主要脱贫致富手段。
后来县政府全面叫停,然后由县里的大牛人搞起了红色旅游的特色度假村项目,以此带动周边经济。
除此之外,还向外输出了大批建筑行业的人才,也就是俗称的建筑农民工。
现如今清河县再也不是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度污染县了。
经济指标也从省里的倒数跃升为前几的存在,这种人才输出的模式也是现下最流行的,毕竟全国每年的高校考入率就这么多,大批中专生技校生也要吃饭生存嘛。
要么进行人才输出,要么就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这两条道全都有前人探过路,并且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经验作为参考。
虽然是条康庄大道,但对于鄂隆乡来说却依然是个大难题,根本实行不下去。
首先就是向外输出人才,三个村子以前遍地都是小作坊式样的工厂,几乎容纳了三个村所有的青壮年。
村民们的人生路径非常单一,六岁前在村里胡闹,六岁后上小学。
小学上完之后就去乡里上初中,这里便是极限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考不上高中,而且也不去县里或者市里上职业学校。
为啥?因为没必要花这个职校的冤枉钱,村里乡里就有现成的就业岗位,为啥不在家旁边干活呢。
人才输出怎么也得有个一技之长吧,然而大部分村民只会干体力活,去了城里也是做最底层的工作,并且要与家人两地分居。
久而久之,村里青壮年辍学后就不准备出去打工了,形不成规模自然难以产生群体效应。
当然,也有村民天赋异禀,读书读的好,考上了高中,最终也考上了大学。
一家子男男女女在厂里卖力干活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大学,自然希望对方以后在城里定居。
隆上村村尾的烂尾楼就是如此,混的好的人根本不回村,早就在城里安家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