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没有受到现实鞭挞的王熙凤可高兴坏了,毕竟这种掌权的机会简直就是她的主场,哪里会想得到这是一个得罪人的烫手山芋。接手之后,王熙凤先是迅速摸清宁国府的现状,发现人口混杂、滥支冒领和家奴豪横等五大问题。
她立刻分工明确,重新安排人手,把整个宁国府的事务理得井井有条。
她的管理手段雷厉风行,先是罚了几个迟到的老奴,杀鸡儆猴,立马便是镇住了场子。
看着下面那些被震慑的像个鹌鹑一样的奴仆,王熙凤的心里感觉得意的不得了,她就是喜欢这种大权在握的美妙感觉。
接着又亲力亲为,废寝忘食,天天奔波在宁荣两府之间,简直就是个“拼命三娘”。
她不仅能力出众,还特别擅长笼络人心,把一盘散沙的宁国府硬是整肃成了能拿得出手的样子。
不得不说,王熙凤在这场葬礼上的表现,不愧为“脂粉队里的英雄”,巾帼不让须眉。
当然王熙凤在葬礼上的表现,既展现了她出色的管理才能,也暴露了她狠辣贪婪的一面。
……
按说这场葬礼的规格,真的是让人目瞪口呆,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红楼梦书里便是写得很清楚,宁国府的葬队浩浩荡荡,“压地银山”,连北静王这样身份尊贵的郡王都亲自路祭。
来的人身份一个比一个高,四王八公的家族子孙排着队送礼、吊唁,就连宫里的戴权也坐着大轿子,打着伞,敲锣打鼓前来露了个脸。
这排场,放在明清两朝的礼制上,已经是逾制得离谱了。
按规矩,贾珍这种世袭蒙荫的不入八分辅国公,哪里配享受亲王级别的待遇?
光是择准停灵便是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
停灵七七四十九天,是官方择期的最长停灵期。
贾珍的死,本来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停灵期的,因为贾家上下在这件事情都感觉太丢人,也不掩饰努力着按高规格的仪式给贾珍治丧的愿望。
哪怕是皇上和太上皇都是为没有抓到真凶而感到惭愧,至于阴阳司官员也便是做了个顺水人情,满足了贾家的心愿,给贾珍定了个最长的停灵期。
王熙凤理丧中有一项安排,安排了二十个人专管本家亲戚的茶饭,他们分成两班轮流接替工作。
他们不是做饭的,而是负责引领、侍候那些来祭奠的本家亲戚吃饭的。
由此可见,宁国府这次摆的是客人随到随吃的流水席,就是想要通过高规格的葬礼向世人证明他们的实力。
至于流水席应该是一天到晚人来不断,才需要有人随时引领、侍候客人吃饭。
四十九天,每天的流水席,厨房从上午到晚上不熄火做饭。
如果按照贾家宁荣二府平常标准计算的话,丧礼的流水席,一天至少就要费上百两银子。
停灵四十九天,总共五六千两银子肯定要的。
至于贾珍本来就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的爵位,可以享受一千百两银子的木料做成的棺材,但是贾家却是选择用了更高级的万年不坏的樯木棺木。
所谓的樯木便是出在潢海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
这副樯木可是金陵薛家薛蟠作了人情,光工钱就要一千两百两,没要贾家再付什么木料钱。
万年不坏,奢华无比。
接着贾珍的灵堂设在登仙阁,大厅和天香阁也安排了丧仪。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
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和尚、道士、高僧、高道,加起来三百零七人,分别设佛坛、设道场。
三百零七人,四十九的食宿、超度,银子不会少于四十九天的流水席。
等到漫长的停灵期终于过去了,出殡的时刻终于来了。
天亮后,到了吉时,由六十四名青衣组成的仪仗队来请灵出殡。
出殡仪仗队的青衣,他们中有的人抬棺材,有的抬拿各种执事陈设,有的专门哭丧。
出殡时,大小轿车辆,不下百余十乘。
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先是把贾珍的灵柩运到了铁槛寺,灵柩运到寺里后只做三天的安灵道场。
这三天里,贾家宁荣二府的近亲属在此居住,要钱,直到道场结束。
最后还得把灵柩运回金陵下葬。
如果到了金陵,又要举行一些丧葬仪式的话,那就还得钱。
光是宁国府大老爷贾珍的葬礼费,在宁荣二府所有的重大事项开支中,是仅次于元妃省亲的一笔开支,属于典型的大操大办。
估算一下,十几万两银子肯定是有的,当然这也为接下来贾家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
对于贾珍的死最高兴的可能就属贾蓉了,贾珍的儿子贾蓉,如今并没有官位,只是个黉门监。
因为贾珍和贾蓉妻子秦可卿的特殊关系,让贾蓉对这个父亲可谓是恨透了,心里早就已经对这个畜生不如的父亲没有了感情。
所以对于贾珍的葬礼,贾蓉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一切都是被王熙凤给揽去了,每天只是做个提线木偶一样的任人摆布。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