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学生有一事相求(1 / 2)落花逐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蒲县唯一的一所学堂,坐落在最安静的西南角。

这里地广人稀,背后青山流水,宛如世外桃源。

“公子,你说这里就是你曾经学习的地方?”

小桃跟着韩宇来到了学堂外面,有些惊讶地问道。

因为这里太过于简陋了:

外面是简单的篱笆墙,里面的房屋也是茅草屋,似乎风一吹,屋顶就要飞了。

院子里,种植着一些整齐的蔬菜,一个稻草假人矗立其中。

“没错。”

韩宇感慨道,“你别看这里简陋,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啊,比如,我,县令,县丞,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这么说来,这里的先生一定很厉害!”

“先生曾是道元十三年的进士。”

“进士!”

小桃瞪大了眼。

“没错,进士。”

韩宇也颇为感慨。

楚王朝的科举结合了前世唐代科举和明清时期科举的优点。

既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体系和严谨的程序,也有唐代科举考试内容的丰富性。

在楚王朝,一般的孩子在七八岁时,有条件的,便会送到学堂学习。

学习的内容大致就是一些先贤留下的启蒙教育读物。

在这些内容全部掌握之后,便开始学习一些正式的经典,这时的学生便称为“文童”。

等到学到一定程度,便参加县里组织的县试,通过之后,才可以参加由管辖本县所在的州举办的“府试”。

这里“府试”一词是沿用的前朝大梁的称呼——在大梁,州一级的行政区划,被称为“府”。

在文童通过府试之后,便称为“童生”。

童生再参加由各州提督学院组织的“院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州首府举行的“乡试”,又称秋闱,合格者就被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然后,全国的举人会在第二年春,集中到圣都参加“会试”,又称春闱,通常录取三百人,这些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在会试结束之后,所有贡士就会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殿试只是用来排名次,不再有落第的情况,所以一般情况下,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进士的第一、二、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由此可见,一个进士的含金量。

那可是全国那么多考生,每三年才选择出来的,最优秀的三百人。

而且楚王朝的考试科目也不是呆板的八股文,而是涉及了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进士、诸史等十数个科目。

用现代话说,就是考试了申论、法律、书法、算术、诗赋、历史,等等。

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上都是全才。

其实不说进士,一般人中了举人之后,便有了做官的资格,这在封建时代,就已经是人上人了。

“公子,你这位前辈既然是进士,为何不去做官呢?”

小桃疑惑地问道。

“他性格不适合做官。”

韩宇唏嘘道,“相比做官,他更喜欢吟诗作画和传道受业,你看他居住的这个地方都能看出来。”

小桃点头。

这里景色清幽,非性格恬淡的人,是难以在这里静心生活下去的。

“那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小桃又问。

“给我这位先生送一首诗。”

“送诗?”

小桃正疑惑着,韩宇已经走进了院子。

此时正是读书的时候,房屋内,郎朗的读书声响起,一群学生正在摇头晃脑地念书。

这让韩宇回忆起了前世他还在上中学时,每天早读的场景。

不一会儿,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走了出来。

“学生韩宇,见过先生!”

韩宇忙拱手行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