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那边的人一大早就带着工具开车过来了。
十多个人,从里边的罗浮岭山脚开始按照勘察的路线开工挖地桩,日上三竿时分,已是到陆家村的村口。
领头的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男人。
中等个子大圆脸,笑起来很是有亲和力。
姓方,大家都叫他方工。
下午还要继续挖地桩,方工他们觉得回去镇上吃来回开车麻烦不说还烧油,干脆在陆家村找了陆大伯这个大队长,让他找人帮忙做顿午饭,他这边出钱能省来回跑的麻烦。
对此陆大伯当然乐意,直接就让家里儿媳妇起锅炒菜做饭,也不收他们的钱,比起给村子通电方便,这一顿饭真不值什么!
陆三爷从地里劳作回来还笑呵呵的说起这事。
陆河眉头就挑了起来:
“那些人又来了?”
“可不!这会等着在你大伯家里吃饭,我田里回来经过,一群人热热闹闹坐在院子里跟你大伯杨支书他们聊天呢!”
陆三爷放好农具,就地在廊上抽起水烟筒。
陆美华就端水递给他喝,毕竟出去了一早上,也该口渴了。
陆河这会没有这个体贴意识,下意识就觉得自己应该去见见那些水电站来的人,说不定能打探些什么。
等黄桂英出来喊吃饭人都跑没了。
她就纳闷,“刚才还看见在这,都吃饭了还跑哪里去?”
端着饭菜出来饭桌的白薇薇闻言就笑,她刚才就在旁边听公公跟丈夫说话:“河子想着水电站给我们通电的事情呢,爸说那些同志这会在大伯家吃饭,他知道了就迫不及待过去了。”
黄桂英这才恍然,但又道,“可就算他去了也帮不上忙啊,咋那么着急呢?饭都不吃了......”
陆三爷就说道,“孩子的事情你管那么多做什么?吃饭吃饭!别等了!”
不管怎么说。
陆河已经来到陆大伯家。
他们还没吃饭。
大伯母跟几个嫂子还在忙碌。
堂哥们出去打零工。
家里只有几个小孩子安静的在院子里的沙堆玩,那里有一棵杨桃树遮光,这个季节树叶有些发黄了,但大部分还是绿的,还非常浓密。
陆大伯跟杨支书在招呼客人。
看到陆河出现,再联想到院子里的方工等人,陆大伯很轻易就猜出了侄子的来意。
他忙把方工等人介绍给侄子。
陆河回应得也很热络,毕竟他是特地过来打探消息的。
令他没想到,方工居然认识他?
不,应该说,“方工还听过我?”
方工笑声豪爽,“当然!我们昨天开始搞勘察探查工作,这一路进来,不管是陈家口,还是罗浮岭等村队都得跟我们提一嘴你是大好人,给大家修了这么好一条村路,很是方便生活!我老婆娘家是黄家大队的,今年他们那会种的就是农业站给你们这购买的粮种,长势非常不错,亩产居然达到了1200斤,往年一亩地收成800就算很不错了!”
陆河就惊喜非常,“黄家大队已经开始收割了?1200斤,那不少了!”
这时候的亩产并不高,像坡地沙地这些不肥的土地,一亩地水稻能收四五百斤就很不容易了,有些甚至才收到三百斤。
水田的话,一般在600斤到1000斤之间。
不过大部分都维持在黄家大队那种七八百斤的中产阶段水平。
陆河是有思想准备的,vi农场不管是环境还是水源都是逆天的,那些黑土地种东西,只要施肥什么照顾好,一亩地就是两三千的稻谷!
可现实不比他那个农场。
上回陆家收成2.4亩地有三千七百九十八斤,平均下来四舍五入勉强亩产才有一千六,这还是多施肥,照顾得好,灌水的时候陆河贪方便放了不少溪泉水进去,估计也是这样才有这个高产。
但黄家大队不用其他帮助就能达到亩产一千二,说明卖给农业站那批谷种是真的好!
按照一亩地180的粮税,这一季看来大家能给家里留不少粮食!
他这些日子忙顾不上,没想到转眼又是农忙季节了。
提到这事,陆大伯也有说不完的话题:
“我还想着过两天也招呼村子上下开动镰刀,没想到黄家大队那么有魄力,不错不错!1200斤啊!得,下午我就喊大家开工,也瞧瞧我们大半年辛苦劳作出来的成果!”
杨支书也没想到黄家大队居然开始割稻子了。
顿时也热切的加入这个话题,迫切想知道黄家大队那边家家户户的产量。
搞得陆河都没机会问通电的事情。
转眼大伯母她们就喊可以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