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济振奋起来,“堡宗……”
吴太后看着殿外的远空,浑浊的目光逐渐明亮,而且犀利,沉默了一阵,“宗人府核验了身份,是假的,但钱皇后是真的。”
朱见济勐然站起,有些失态。
吴太后并不意外。
孙儿才十岁,哪有那么容易养成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度。
明君也需要时间学习,在挫折中成长。
朱见济来回踱步,横着左手撑住右手手肘,右手摸着下颔作沉思状,“如果是假的,那必定是在许彬府邸里更衣的时候偷梁换柱了,和孙儿推测的一样,宗人府第二日发现异常告知老朱,卢忠肯定带锦衣卫追过,孙儿也让朱骧去查了,并没有堡宗出逃的痕迹。”
他藏到哪里去了?
吴太后看着孙儿小大人一般的模样,有些忍俊不禁,本来犀利的目光看向朱见济时,柔和了许多,笑道:“所以这是个问题。”
找出这个问题,孙儿就不算输。
当下确实输了。
朱见济勐然一拍手,“会不会还在北京城内?”
吴太后摇头,“应该走了。”
宗人府要核验身份,朱祁镇知道这个规矩,所以他只有一夜的时间,如果不离开,宗人府第二天发现真相后,他想再跑就没机会了。
朱见济更加疑惑,“不在北京城,没有南下,也没有北上,能去哪里?西南的云南有沐家,四川是一群天高皇帝远的主,不可能支持他复辟而将自身扯入漩涡。”
吴太后其实也疑惑,“除了南方的建文余孽,或者有藩王想造反,否则没谁能容得下他。”
朱见济勐然站住。
藩王?
卧槽,怎么忘了这个事。
有明一朝的藩王中,最不老实的人是谁?
宁王!
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个宁王。
历史上的宁王朱辰濠确实造反了,要不是当时有个圣人叫王阳明,宁王朱辰濠可能就要和朱棣一起共享藩王逆袭的殊荣了。
而明王的反意,还得从太宗朱棣靖难时说起。
朱棣靖难,前期形势并不好,被南军逼得焦头烂额,彼时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直逼北京,朱棣无奈,让世子朱高炽守北京成,他带领部分兵马去了大宁。
大宁有个王爷,宁王朱权,打仗也勐的一批,丝毫不逊色朱棣多少。
朱棣去大宁当然不是找朱权喝酒。
他看上了大宁的兵马!
尤其是隶属宁王的朵颜三卫,这是一支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有奶就是娘,只认钱不认人的那种,战力彪悍至极。
朱棣到大宁后,朱权想着毕竟兄弟一场,而且朱棣早些年对他极好,遂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朱棣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说十七弟啊,我也不想造反,是逼不得已啊,你现在有权有兵,说的话朱允炆会听,帮我起草封奏章谢罪吧。
朱权当时就笑了。
四哥你起兵确实是逼不得以,但现在写章谢罪有用?
于是敷衍朱棣。
朱棣在大宁数日,朱权以诚相待,全无防备之心,然而朱棣带来的兵马早埋伏在大宁城外城外,官兵分批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将领,等一切布置妥当,朱棣告辞,朱权念兄弟情分,到郊外为其饯行,哪料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拥往前行,就这么把大宁兵马给拐到北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