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1 / 2)不忘阑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把大块的补天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这段批语里的髯苏是指苏东坡,髯就是男性的胡须,三国名将关羽被称为“美髯公”就胡须长的漂亮。古代出仕当官儿很注重外貌形象,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看颜值,像陌桑里夸的那样“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当官要有官儿样,走路要有官儿像!另外呢,胡须是男性可以正常外露的生理特征,代表男人的阳刚之气,官宦都留胡须,宦官想留胡须也没有。

苏东坡白面书生科举做官,开始留胡须,胡须长的也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以人们称他为“髯苏”。石钟和赤壁都是苏东坡的代表作,很多朋友学的时候学过,石钟山记和前、后赤壁赋。

先说石钟山记,写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的特殊时期,显然他的目的不仅是求证石钟山名字的准确由来,而是提醒变法者和盲目的拥护者,要到实地“目见耳闻”。他的文章是借“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映射“事不目见耳闻”者的浅陋,他是在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是在批评那些闭门造车的当权者,这正是髯苏的“幻笔”之处。

前赤壁赋开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是何等的洒脱。然而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吹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东坡正襟危坐,问他:“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写的诗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这儿难道不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代枭雄,如今在哪呢?唉,更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渔樵于江渚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我知道有些东西在短暂的人生中就不可能得到的,所以才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哀怨的曲子。”

文中哀叹人生短暂,自我渺小,渴望能与江水永存,与明月长终,惋惜时光短暂、拥有的太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悲观与苍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乏获得感、没有成就感。

苏东坡宽慰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宝藏,你我无忧无虑可以尽情享受啊。”

经过苏东坡的解答,“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篇文章也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不久,43岁的苏东坡感叹人生苦短,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前赤壁赋里跟他一问一答的“客人”就好像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客人”,是苏东坡跟自己想象中的“幻象”在对话,在梦境中寻求自我安慰,所以脂砚斋说这篇文章用“幻笔”。

后赤壁赋写于前赤壁赋之后不久,隔了几个月,这一次苏东坡邀请两位客人喝酒游乐,酒还没喝呢,苏东坡就撩起衣襟先岸了。他踏着峥嵘的山石,拨开纷乱的野草,往爬,“踞虎豹,登虬龙”,一直爬到悬崖猛禽做窝的高处。两位客人都不敢爬那么高。苏东坡立于悬崖之大声呼喊,草木为之震动,高山回音与之共鸣,狂风凛冽,波浪汹涌。苏东坡忽然觉得忧愁恐惧,这就是“幻笔”,借写虚景来抒真情,他说的正是自己面对仕途险恶的感受。“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任凭小船漂到哪里就停在哪,是苏东坡对无奈的现实和官场的厌倦所作出的反应。之后,他又看到了一种幻象“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接着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道士,他还与道士短暂对话,接着就醒了。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得意的时候信奉儒家学说,失意的时候转而推崇道家学说,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有为,道家主张“出世”、清静无为。后赤壁赋里写的仙鹤和道士,很明显就是苏东坡对“出世”的表达,这也是脂砚斋所说的“幻笔”!

简单讨论了苏东坡的三篇文章,就容易理解脂批了,脂砚斋是说红楼梦的作者用“幻笔”,是把自我幻化成想要入世享受富贵的补天石,补天石到世间之后,感悟人生,从而切身体验“入世”和“出世”。石钟山记,是告诉读者,要真正参透“自我”的存在,就必须亲自体验这个“太虚幻境”。前、后赤壁赋就是告诉读者“入世”和“出世”更深层次思考。红楼梦里描绘有“大观园”,红楼梦的作者是巨眼英雄,他要写出真正的“大观”来,书里必定包涵着人生在世的一些灵魂拷问,“入世”、“出世”就是其中之一,就此展开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儒、释、道三家都是构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的分割对待。儒家也有不出世的时候,也说“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出世也是为了“补苍天”,也是为了救世,“达则兼济天下”,不正是济世安民的做法吗?

人生在世,只一味讲“出世”,一味的逃避烦恼、冷眼旁观,自以为“修身、修心”,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无为,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入世”的事情。这种人寻找寂静清幽“桃花源”,舍弃身外之物,去除一切杂念,想通过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自身的解脱,就是“渡己”。

“渡己”者到头来也荒唐一梦。

参禅修道的大观者都是讲求“入世”的,他们明白世间充满苦难,众生迷失了本性,是可以通过渡化,使众生摆脱烦恼的,这就叫“入世修行”。没有恋爱就不可能有失恋,对吧!不“入世”就没有“出世”,不入红尘就不可能看破红尘,没看破红尘也不可能超脱出红尘,自己都不能超脱,有什么资格去渡化那些红尘中的迷茫者?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出世”和“入出”。能干的事情要干,一个人干不了的要尽量参与,做事要认真、投入。积极进取、拼搏奋斗,是我们应该有的“入世”精神。当然了,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有太多的误会、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诱惑,有时候人会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只注重现实名利,患得患失,就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处理问题,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要淡定,要超然豁达,要拿得起放得下,顺其自然,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公正的原则对事,站得高一点,对名利看得淡一些。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能过得快乐、洒脱。

红楼梦第一回文本,有这么一段: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甲戌侧批:先驳得妙。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甲戌侧批: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因为空空道人提到两位历史有名的女子,所以要解释一下“班姑蔡女之德能”。先说班姑,班姑是指班昭,她是史学大家班固的妹妹。曾协助班固编写汉书,班固死的时候汉书还没写完,班昭把剩下的续写了。

汉和帝对班昭这样的才女十分欣赏,就经常请她到皇宫教皇后、妃嫔们诵读经史,宫中妃嫔尊她为师。但是,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强调男尊女卑,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女德”的典范。班昭的代表作女诫作为“女四书”之一,极大地禁锢了中国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蔡女是指蔡文姬,她十六岁出嫁,丈夫死的早,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居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忙着平定内部的军阀,导致边境空虚,匈奴南下。这时候,蔡文姬被匈奴抓走了,被迫跟了匈奴的左贤王,并生了两个小孩。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跟曹操的私交很好,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中国北方,腾出手来跟匈奴建立外交关系,并便派使臣用重金将流落在外十二年的蔡文姬赎了回来。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屯田都尉董祀。

不久董祀犯了死罪。寒冬腊月里,蔡文姬不穿御寒的衣帽,并且光着脚,到大丞相府替丈夫请罪。蔡文姬凄惨的形象加恳切的言辞,令当时的公卿名士为之动容。曹操也说:“我很同情你,可是判决文书已经发出,怎么办呢?”蔡文姬就说:“英明的大丞相,你有万匹良马和众多善于骑射的猛士,我丈夫还是你介绍给我的,既然同情我,难道救人一命的事比累坏您一匹战马还重要吗?”曹操听了,立即派快马把判决文书追了回来,免了董祀的死罪。

后来,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里早年藏书很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来多少?”蔡文姬就说:“早年父亲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她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送去跟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她也留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很多文人认为蔡文姬的文学水平不逊与“建安七子”。但是蔡文姬被俘虏后给匈奴人生了娃,在汉朝前后两次嫁人,所以也有太多封建文人认为她文才有余,而贞烈不足。

“班姑蔡女之德能”这一句,我认为理解成“班姑之德,蔡女之能”比较合适。“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是红楼梦作者的贬义褒用,实际是夸红楼梦里的有些女子,要把“班姑之德,蔡女之能”合起来才能与之相比。

红楼梦文本里有这样一段,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这一句里有四位名人,我们按顺出场序作简单的介绍。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河南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他跟当时的名流雅士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等关系密切。名气很大的苏州拙政园,就借用潘安闲居赋里的一句话“拙者之为政也。”来命名。

不光文才好,潘安还长的太帅,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生。杨氏死后,没有再娶,潘安为杨氏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成为千古佳话。

子建指的是曹植,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字子建,安徽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外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诗文以笔力雄健和辞藻华美著称,被历代文人推崇。

曹植早年娶妻崔氏,才子佳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十分令人羡慕,但是好景不长。据魏晋世语记载,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崔氏就被赐死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政府提倡勤俭节约是一方面原因,或许还有崔家人反对曹操的政治原因,我们不再展开讨论。

西子就是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美女,浙江人,年少时浣纱于若耶溪。若耶溪是一条小河,她常在河边洗衣服,传说河里的鱼看见西施太美了,鱼的相貌跟她没法比,害羞而沉到水底,就是人们后来常说的“沉鱼之美”。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的战争中失败,就用了美人计,对西施精心培训,三年后,派范蠡把一群女间谍送给吴王夫差。夫差尤其宠爱西施,沉溺酒色,荒于国政,最终被勾践所灭,西施沉江而死,因为西施对国家的贡献,后人尊称她为“西子”。还有另一个唯美的传说,西施后来被范蠡救出,两人相濡以沫,归隐山林。

文君是指汉代才女卓文君,公认的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四川人,她老爹的当地的首富。跟刚才咱们说过的蔡文姬一样,卓文君也是十六岁嫁人,丈夫也死的早,她就返回娘家住。当时生活落魄的大才子司马相如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获得了到卓文君家喝酒的邀请。这个故事我在历史节目以史为鉴汉武帝系列里也讲过,宴会一结束,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

司马相如这一次可以说是财色双收,后来,司马相如因为文章写的好逐渐进入汉武帝的视野,被选到朝廷做官,连辛弃疾都感叹“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司马相如离开老家,来到长安,很快有了纳妾的想法,卓文君就从老家寄信给他,写了一首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司马相如读了信,打消的纳妾的想法,决定跟卓文君厮守一生,演绎出一段爱情佳话。

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意思是说在红楼梦之前很多写才子佳人的,总是惯用这几位名人的故事,进行再加工,好比是剩饭再热一热,热了之后不好吃,怎么办?那就加点佐料。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红楼梦的作者对前代某些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作者说,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作者用了一个词,“鬟婢”,就是丫鬟和奴婢,“者也之乎”都是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非文即理”就是在谈论过程中旁征博引,多用典故,而且都有明确的出处。作者的意思是说前代某些,为了描写主人公是书香门第出身,就把手下的丫鬟、奴仆也写成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有内涵有思想的文化人。

这种写法千篇一律,手下的奴婢都这样儿了,烘托的公子、小姐那更不用说啊!看似高明,其实愚蠢之极。因为这种写法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纯属瞎编乱造。我们说说“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情况,大家就明白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了。

早期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界恶劣的生存环境,开始群居生活,共同面对自然灾害和比本身强大的其它猛兽。群居生活需要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就产生了口语。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只有口语传递信息,口语传递信息受距离和人类记忆力的影响太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