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事了,郑克臧再度回到夷州岛。
短时间内没有战事,郑克臧开始专注于东宁府的政事。
人多的爆炸性增长,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粮食生产问题。
担心粮食不够用,郑克臧唤来户官杨英,询问一下今年的秋收情况。
“王上,今年粮食生产情况非常可喜!且听微臣细细禀告。”一听到这个,杨英笑开了眼。
原来,夷州岛的耕地面积根本不少,在郑经时期,夷州岛的耕地面积已经高达60万亩地,如今人口增长了16余万,耕地开垦面积也翻了一番。
据户部统计,1681年8月开始大规模增加移民,耕地也开始增加,算上官田,大概有140万亩地了。
不过有80万亩地新开垦的,还没来得及种植作物,因而主要的生产力还是原来那60亩地。
“大致情况本王了解了,那有多少亩地是种水稻的?”郑克臧问的比较细。
好在这些数据杨英都晓得,道:“回王上,原来60万亩农田里面,有大约10万亩地是种植水稻的,因为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产量大,老百姓都乐于去种。”玉米这种作物万历年间便在大明推广了,因而百姓会自发的种植玉米。
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高达15万亩农田,完全超过了稻田。
夷州岛民众对玉米的喜爱,如果赫鲁晓夫知道了,一定会非常欣慰,含笑九泉。
得益于夷州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加上郑克臧兑换的好品种,以及东宁转粪使的不懈努力,今年的粮食产量又是新的高峰。
户部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粮食生产量大约有27000万公斤。(为了统计方便,以后都用斤和公斤)
按照每个成年人每年口粮需求150公斤计算,这些粮食足够养活180万人口。
听完户官杨英的汇报,郑克臧发现自己太保守了,看来还是得移民,这粮食生产过剩呀!
虽然这里面水分比较大,红薯、土豆、玉米这些产量多一点。
夷州岛以南方人为主,白米饭才是他们最爱的食物。
要不是红薯生产量大,他们才不会那么积极呢!
粮食不愁了,那就得搞肉食呀!
天天啃红薯、土豆,摄入的营养就不会不均衡,老百姓的身体素质会变差的。
特别到了清朝之后,华夏人的身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清朝中前期,华夏人的身高约为165厘米,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有一定下降。
到清朝中晚期,中国人的身高又进一步下降,达到了历史上的低谷。
斯蒂芬·摩根根据19世纪澳大利亚中国籍囚犯的资料,整理分析得出当时中国人的身高变化,最终身高趋势结论是,19世纪的华夏人平均身高已经跌到161.5厘米。
郑克臧意识到,现在已经是大航海时代的末期,占据大部分资源的西方人,将会在身体素质这方面全面领先东方人。
这可不行,为了兵源的身体素质,以及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郑克臧决定在系统商城逛一逛,看看有什么好品种的牲畜。
郑克臧思来想去,觉得给明郑百姓兑换一些品种好的小猪仔,是最实惠的。
系统商城里面,有两种小猪仔郑克臧最喜欢,分别是杜洛克猪和长白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