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也没有符合李世民,而是指着安市城道:“如果我是高句丽人,必然会加固这座城池,等待着陛下的到来。”
李世民笑道:“你有所不知,安市城主梁万春并不服渊盖苏文的统治,两人的矛盾极深。”
梁万春之名来自于明朝人写的史书,这里借用一下。
陈景恪摇头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渊盖苏文和梁万春肯定也懂。”
“不论他们私下有多大的矛盾,在面对大唐的时候他们都会暂时放下前嫌通力合作。”
见李世民不以为然,他就提醒道:“我们做医师的,不管看到什么样的病人,都要往最坏处想,然后竭力去治疗。”
“最忌讳的就是寄希望于病人的病情不重,能自我康复。”
“虽然我不懂军事,却也知道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愚蠢之上。”
“我们应该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周全的计划,避免最坏的那种情况出现。”
李世民愣了一下,却并没有生气,而是坦然的道:“你说的对,是我太轻敌大意了。”
陈景恪连忙道:“陛下言重了,我……”
李世民摆摆手道:“好了,我非狭隘之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打仗容不得半点虚假。”
“你方才说的很有道理,渊盖苏文和梁万春很可能会暂时讲和,携手对抗我军。”
“若真如此,安市城确实会给我军带来极大的麻烦。不过也只是麻烦,绝不会成为我大军无法越过的阻碍。”
看着极度自信的李世民,陈景恪没有再说什么。
李世民有自信的那个资本,况且历史已经改变。
因为可以从中南半岛采购粮草,加上陈景恪的提醒,他此行比原本计划中又多带了两万人。
别小瞧两万人,以唐军的战斗力,两万人就能灭很多小国了。
安市城还真不一定就能阻挡得住李世民的脚步。
之后两人对着沙盘进行了一番军演,其结果自然是陈景恪完败。
不论他是进攻方还是守城方,都被李世民虐的体无完肤。
而通过这次军演,李世民也终于肯定陈景恪完全不通军事,甚至连这方面的天赋都没有多少。
对此他不但没有失望,反而松了口气,只要不通军事一切都好说。
被虐正反手教育了的陈景恪也没有沮丧,人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擅长。
他的战场的医术而不是刀兵。
再说了,被李世民正反手教育并非什么丢人的事情。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就松懈下来,梁万春可不是他,不会这么轻易就被李世民打败的。
这在前世已经证实过。
现在就等着大战开启,看实际操作了。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一月份,李世民正式启程离开洛阳。
不过他依然没有直接去辽东,而是先去了一趟邺城吊唁了曹操。
并给出了那句着名的评价: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一开始陈景恪还疑惑,为啥要跑到邺城来吊唁曹操啊?不嫌麻烦吗?
还是李治帮他解了惑:“曹操征辽大获全胜。”
陈景恪顿时就懂了,李世民这是想讨个吉利啊。
不过你想讨吉利就别贬低人家啊,这让人家曹丞相九泉之下是保佑你好,还是不保佑你呢?
吊唁过曹操,李世民继续出发去了一趟棣州。
对于他的这个举动,群臣都很疑惑,好好的来这里做什么?
但陈景恪却知道,他是来视察晒盐场和海军的,这里未来将会成为大唐经营辽东的支点。
此时的棣州很穷,因为靠近沿海土地多盐碱化,只有靠近河流的区域的土地才适合耕种。
全州五个县就只有靠近黄河口的厌次县,靠着交通之便聚拢了一些人口,成为了上县。
其他四个全部都是下县,人口加起来不到十万人。
看着荒凉的土地,李世民叹道:“民生艰苦啊。”
马周说道:“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为也。”
李世民语气有些怪异,道:“确实是天意,但真的人力不能为吗?”
众人皆不解,皇帝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还能把盐碱地变成肥沃的土地不成?
但是等他们到达海边,看到那连绵数千亩的盐田,以及堆在仓库里白花花的盐的时候,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
天意确实是天意,可天意这东西就看你怎么去理解了。
天意不让这里种田,却让这里成为了盐田,问题就在于你会不会用。
李安期介绍道:“臣到达棣州后招募流民百姓,在此地开垦盐田共六千五百余亩。”
“其中四千余亩已经能稳定产盐,剩下两千五百亩为新开垦之田,下个月才能产盐。”
李世民赞许的道:“你做的不错,这个功劳且想记下,待我从辽东回来一并封赏。”
李安期喜道:“谢圣人……不过臣建立盐田能如此顺利,也多亏陈医师指点。”
“在来到棣州后,他几乎每天一封信帮我解决种种问题,否则不会如此顺利。”
李世民看了陈景恪一眼,道:“他的功劳我也记着呢,到时一并封赏。”
“喏。”示好的目的达到,李安期也不再多说。
李世民又问道:“你还有什么困难,趁我现在还在这里,就一并说了帮你解决了。”
李安期马上道:“缺人,棣州人太少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招募道这一点人来做工。”
“但现在已经达到极限,若想再开垦更多盐田,就必须要更多人方可。”
李世民颔首道:“宾王,此事你记下,回去之后抽调一万户来棣州安居。”
马周道:“喏。”
之后李世民又去了一趟厌次县城,对这座残破的城池提出了意见。
“日后这里必将因盐而兴,这座城池太小了,恐怕无法满足需求,就在这里重新修建一座大城吧。”
如果是平时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修一座城,群臣肯定会反对。
但在见过盐田之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修,而且必须要尽快修。
不过新城就要取个新名字,这个命名权众人自然很识趣的请李世民来。
但总有不识趣的,这次陈景恪当了一次不识趣的人。
听说要给这座城池命名,他心中一动说道:“我倒是有一个不错的名字。”
众人都诧异不已,平时这位陈医师挺聪明的啊,今天怎么这么没眼色。
李世民并没有生气,而是饶有兴趣的道:“哦,不知是何名?”
主要是见到了盐田,对陈景恪这个大功臣他怎么看怎么顺眼,又怎么会生气。
陈景恪说道:“大唐天子在此登船,我以为此地当名为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