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并没有奇迹。
精气还在王良瑜手掌,马广达也没有再次呼吸。
一股无能为力的绝望,袭上心头,王良瑜呆怔着看着马广达半晌,终是难以为继,踉跄着跑出帐篷。
一路跑到高地最上方,王良瑜深吸一口气,冲着远山呐喊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心中郁闷发泄出来。
半晌后,王良瑜颓然地坐了下来,双眼无神地眺望远方。
阵地上,一个圆脸中年正在四处巡查。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二十九路军宋军长。
宋军长很快发现王良瑜,大步走上前,拍着王良瑜的肩膀,夸赞起来:“不愧是灭日神箭!早就听赵旅长说你来了,一直没得空,今日倒是见了英雄真面目、真手段,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听着宋军长的夸赞,王良瑜并不觉得高兴,反而有些烦躁。
尤其是,当王良瑜想到死去的马广达,还有阵地上密密麻麻的尸体,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同胞,几分钟前,还生龙活虎的人,现在已经躺在地上,失去了生命的气息。
他们中年岁大的不过三十余,小的甚至只有十七八岁!
王良瑜很纯粹,可以看着小鬼子、二鬼子去死,也很乐意动手送他们下去见阎王,可要是换做自己的人,王良瑜就有些接受不得,死一个都觉得难受。
“大丈夫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宋军长注意到王良瑜的神色,转过头,望向远方,沉声道。
王良瑜默默无言,良久后,才又问道:“宋军长,为了这么一座高地,牺牲这么多人,值得吗?”顿了顿,又幽幽地问道,“宋军长难道不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道理吗?”
宋军长咂摸几句,面上露出一丝苦涩,摇摇头:“我们退不得!”
说话间,宋军长回头指向不远处的喜峰口。
历经千年风雨,曾经的喜峰口关城早就成了断壁残垣,大段大段的城墙倒塌,阻挡外敌的长城早已失去了作用。
“过了长城,就是京畿重地,小鬼子长驱直入,兵锋所指何人可挡?届时,华夏危矣!”宋军长神色肃然,语带悲怆,“我们必须将小鬼子拦在这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王良瑜被宋军长的决然震动,心有戚戚,劝慰道:“宋军长放宽心,小鬼子必败,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宋军长闻言却并没有松口气,反而越发凝重:“非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小鬼子不论是装备,还是士兵训练,还是国内国际环境,都比我们厉害,比我们强,比我们好。”说着,突然附身捡起一柄沾血的卷刃大刀,含泪道,“我们有什么?只有这大刀,只有七尺男儿躯,只有不怕死的勇气!”
王良瑜再也绷不住,眼眶含泪,心中不由想到一段话。
“我们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角度看,看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看到和想象的,更加深重!”
“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胜利,我们知道最终的结果,所以能感受到他们奋斗的意义。”
“但他们当时是不知道的,他们在牺牲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华夏的胜利到底有多大的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否能有多大的意义!”
“也不清楚,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到底能不能胜利!”
“他们满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依赖的,只有自己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信念!”
这是《觉醒年代》热播时,网上流传的一段话。
这一刻,真正身处这个时代,王良瑜才真正有所体悟。
“我一直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是啊,对这个动荡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小鬼子是个非常强大的敌人,华夏便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面临倾覆之危,前途一片渺茫!
可即便如此,依旧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
这是“华夏不会亡,华夏一定强”的不屈信念!
这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顽强意志!
这是“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一刻,王良瑜心似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