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章官不入民宅(2 / 2)作家我是大疯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忙到现在,算是成功了,卢主任小心翼翼的把图纸收好,连夜回公社去了,而白家沟则被白村长安排人手,连夜对今天白天收割上来的小麦进行脱粒工作,一台柴油机黑白不停歇的忙碌起来。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白家沟的老百姓算是跟王洛打成了一片,见面都是热情的打招呼,刚来的时候,王洛虽说会开拖拉机啥的,但村民们觉得他是大学生,说话啥的都有点隔阂,但现在经过相互接触,王洛一点架子没有,有什么事用到他的都帮忙,还没事跟他们一样,随意的坐在地头跟他们扯闲篇,都觉得他好说话,也都放下了这层隔膜,熟悉起来。

这很正常,虽说现在建国已经十几年了,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学生那就是未来的国家干部,华夏传统,自古以来官和民之间就会有一层无形的隔膜阻挡着,提起礼仪这件事,想必古人更有发言权,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那时候的人们对于各种礼数也是十分讲究的。什么男女有别呀,君臣之间的礼仪呀,或者是与长辈之间交往的礼数,都有不同的细节划分。

古人们有句话说得好:“父不入子房”,也许这句话对于大家来说显得有点陌生,但是从字面意思上看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讲的就是做父亲的,不要轻易的进入孩子的房间。

古代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历史阶段,那时候的家长们就已经萌生出了尊重子女隐私的观念,毕竟每個人都有各自心里的小想法,或者是不想被他人知道的小秘密,家长们也不想破坏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因此那时候的古人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这既是尊重子女的体现,同时也是父母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

殊不知这句话还有下半句,那就是“官不入民宅”。同样是从表面的意思上看,这句话指的就是做官的人不要轻易的进入老百姓的住宅,而这背后的哲理却引人深思。

喜欢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做官的人就好比是船,而老百姓就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单点说的话就是,老百姓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起着基础的根基作用,因此那时候做官的人如果能够深得民心的话,那么他的仕途也必定是一路顺畅的。

古代的统治者,为了能够收得老百姓的民心,通常都会采用仁政的做法,时时刻刻的惦念着老百姓的自身利益,或者实行一些利民政策。甚至那时候的统治者还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倘若自己真的有一天步入了老百姓的家中,这样该会给老百姓带来多么大的困扰与麻烦呀!因此那时候的统治者是绝对不会轻易的去老百姓家中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古代是十分讲究等级制度的,官民之间永远都有一道过不去的鸿沟,倘若做官的人真的有一天进入了老百姓的家中,首先会令老百姓产生不自在的感觉,除此之外也会使老百姓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了某些错事,才会引来当官人的围堵?

不过老百姓的想法也是合理的,毕竟自己生活的好好的,平白无故的为什么会有官员来造访呢?因此久而久之,官员们也理解了老百姓的心思,便不再轻易的去老百姓家中。说起老百姓与官员之间的关系,那可有的聊了。毕竟那时候的朝廷都是戒备森严的,老百姓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本事进入朝廷。

虽然说后来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寒门子弟进入朝廷依旧是少数,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也是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既要担心自己的庄稼,同时也有担心有官兵来自家找事,因此想要打破官民之间的隔阂,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不只是在古代,就哪怕是在如今高度发展的现代,也会有一大批老百姓见到官员就四处躲,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就算是到了面对面的不得已情况,老百姓大多都会表现出点头哈腰的样子,因此官民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不平衡的。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老百姓还是继承了古代的观念,不想着跟王洛这个未来的国家干部有太多的交际,他们是农民,大字也不识几个,能把地种好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

但王洛这个后世来的人,没这个意识,他们就相当于自己的父母,什么城里人乡下人的,那就是扯淡,在说他是玩技术的,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能愿意亲自扑下身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百姓就会认可你,管那么多干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