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浩周却反而跪倒在地。
“陛下,臣有罪,臣有罪!”浩周突然磕头不止。
曹丕眉头一皱“卿有何罪?”
“陛下,臣听说,孙权想要为其子孙登求娶皇家女,臣答应为其说媒!”浩周跪在地上,战战兢兢,不知所言。
浩周现在后悔死了,早知道当时就不答应孙权了,现在也不知该怎么办!
曹丕一听此话,心中不悦,一个小小的使者,也敢决定皇家之事。
“大胆,皇家联姻,尔怎敢做主,要不是看你一心为了大魏,朕就斩了你,滚回去!”
“是,是!”浩周只能赶紧回去,还好曹丕没有杀了他,只是申饬了一顿,浩周猜测曹丕很快就会奖赏自己。
果然,浩周回家不久,皇上的旨意就过来了,赏赐浩周,黄金百两,玉璧三双,还给了不少江东的特产等等。
视角转回曹丕,曹丕正在深思不已。
“孙登此子,倒也算的上是颇有文采,不过...”曹丕不由得叹息不已。
曹丕只有一个女儿,若说不喜欢那是假的,但是孙登毕竟是做质子的,如果将东乡公主嫁给孙登,将来一定会处境艰难,像曹丕的姊妹曹节,就是前车之鉴。
曹丕点了点头,不能让自己女儿嫁给孙登。
只是这样,孙权就不会轻易把孙登放过来了。
实际上,孙权就从来没有把孙登交出去的意思。
曹丕来要,孙权就是推诿,各种理由,反正就是不给。
最后夷陵之战都结束了,曹丕才发现自己被亲爱的笔友戏耍了,开始伐吴,结果三次无结果,然后挂了。
此时的孙登已经率领五千精兵,正式赶到了,猇亭。
陆逊大营。
孙登去和陆逊点了个卯,同时严格按照陆逊的军令执行。
孙登知道,最少双方还需对峙两个月,只要跟着陆逊走,不会有任何问题。
夷陵之败,当刘备水陆分兵的时候,就注定了结局。等到火起的时候,就是诸葛亮也解决不了问题了,能够在火起之后,还打赢夷陵的人,据孙登所知的只有一个。
说到军队,孙登已经发现,自己目前只能指挥五千军队,多了跟不上。
孙登在军队之中,做出的最大改革就是,军粮。
按照武经总要来说,宋代的军粮是如此制备的。
每人携带干粮三斗,可以驰战数旬。干粮的制法是取米一石,净淘炊熟,晒干,然后再蒸再晒,如此反复十次,得到二斗干粮。食用时每次取一合(十分之一升),先用熟水(开水)浸泡,等湿透了以后煮食之。此外《武经总要》里记录了几种便携式调味品的制法:
盐三升,放入锅中,加水,用炭火徐徐熬干,结成盐卤。可供一个人食用五十日,在湿热多雨的夏日携带也很方便;
豆豉三升,捣成膏状,加盐五升,捻作饼子,晒干。每顿食用枣核大的一块,可以代替酱菜;
用小麦面做成蒸饼(馒头)一枚,取一升醋,反复浸入、晒干,至醋尽为止。每顿取梧桐子大小的一粒;
粗布一尺,用浓醋一升浸泡,晒干,再浸再晒,至醋尽为止。食时剪下一寸布放入水里煮。
如果班师在道,去境尤远,储贮乏绝,可捡择羸瘦牛马宰杀食用。牛一头、马一匹可供五十人食用一日,驴一头可供三十人食用一日,就这种情况,不吃内脏可能吗?古人一定会吃内脏的!谁说古人不吃动物内脏的。
松树皮十斤与米五合同煮至极烂熟,半斤可供一人食用一日;每人带油麻子半升,如果缺水的话取三十粒含在嘴里,可以止渴。乌梅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南方作战的话,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实饮食差距很大。
黄河流域多种植栗米、和麦子,就是小米和面食。
据说锅盔和馒头就是诸葛亮发明的,也不知真假。
但是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刈麦的做法,说明三国时期,北方已经开始使用面食了。
至于南方,也就是长江流域,则是稻米的天下,也就是大米。
大米很早就有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不要在守丧的时候穿丝绸,食大米,可能这是很奢侈的行为。
汉代1斗大米可以换2.5斗栗米,当然这和产量和储存年限有关。
根据记载,栗米可以储存九年,稻米只有五年,阴雨气候,时间还要减半。
所以,孙登就采用了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军粮做法,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和保存时间。
当然,你要是说,三国时期的军粮制作方式比宋代的军粮制作方式好,那我也没办法。
普遍性而言,武经总要选取的可能是最适合当时宋朝的军粮,现在孙登一看,主要的做法是以稻米为主,还行可以用,要是在北方,就用不了了,因为稻米不是北方的主食。
南稻北麦(栗)的国情,孙登改不了,大不了之后打到北方的时候,孙登再研究炒面呗!
还有,东北不在其内,虽然也在北方,但是东北的主食应该是大米,而且中国最顶级的大米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