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李不凡的研究方向,不仅正确,而且还有着极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这样巨大的潜力,让马英卓都难免有些心动,想要自己来做这个研究方向了。
不过,他想了想后,便放弃了。
因为他的年纪大了,并且近些年心思不在学术面。
所以他缺乏时刻待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身体,以及专心研究的思想。
况且,比起自己亲自做实验,哪里有直接摘果子来得好呢?
心中有了想法的马英卓,对李不凡更是“关怀备至”:
“李同学,你很不错!”
“这么快就有了研究成果了。”
“不过啊,你之前没有接触过化学的顶尖期刊,想要投稿,可能有些困难……”
马英卓这话,还真不是无的放矢。
之前李不凡混的,一直都是理论物理的核心期刊。
对于化学材料类的核心期刊,他是真的没接触过。
至于物理期刊那边的关系,自然是难以带到化学类别里的。
而一个“新人”,在没有任何渠道帮助的情况下,能做的,是最漫长的投稿流程。
不夸张的说,一个新人的投稿,排队两三个月才被编辑审核到都不奇怪!
在这种时候,就体现了投稿“渠道”的重要性。
如果有一个知名的科研工作者或者科研机构,能帮忙投出这份稿件的话,无疑能大大加快审核的过程。
以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为例,如果是他们自己的稿子,那是当天就能被主编审核,并且还会客客气气的回复。
哪怕是以他们的账号,或者挂共同作者名字的稿子,也能在两三天内拿到回复。
因为这些稿子,都代表着经过他们的审阅。
所以期刊编辑那边,很乐意于优先审阅这样的稿件。
而这,也就是所谓的渠道了。
在马英卓的话里,李不凡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渠道,会大大耽误审阅的时间。
正当李不凡在心中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
马英卓话音一转道:
“但是,如果以我们学校这个科研机构的名义投稿的话,那编辑的审核速度,就快得多了。”
“这样吧,”马英卓满脸善意的开口道:
“李同学的这篇稿子,我做主,以我的推荐和学校机构的渠道投出去,最多三四天,就能有结果。”
看着一副“提拔”自己模样的马英卓,李不凡脑中极速思考:
真的好心?
还是糖衣炮弹?
很快,李不凡有了决定:
不管马英卓是好心,还是糖衣炮弹,李不凡都接下来!
尽快发表论文,对李不凡来说,是很关键的。
因为他准备发的,可不是一篇、两篇,而是很多篇,堪称“水论文”。
而这第一篇,能加快审稿速度,无疑对他来说,有着很大的好处。
李不凡也准备用这第一篇论文,来试试,马英卓究竟想干嘛!
就这样,李不凡“异常激动”的感谢了马英卓的好心。
……
不得不说,马英卓在学术界,还是有那么一点名声。
他投完稿后,在左右一联系,就让李不凡的论文,在三天之内,受到了过稿的回复……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