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有关部门公布了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最终检测结果,一共有九家企业十二批次产品中查出了三聚氰胺,这比原历史中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少了许多倍,相差这么多主要是这次盖子揭开的时间太早,三聚氰胺还没有来得及扩张就被《访谈的节目给拍死了。
其中七家都是地域性的小企业,只有mn和sl规模稍微大一些,看到这个结果,mn和sl的高管顿时面如死灰,他们很清楚,如果全国大部分乳业公司都出现了这个问题,那么严格处理的话中国乳业就完了,出于这方面的顾虑,他们或许还有一条活路,但是现在只有区区九家公司查出了问题,而且还有七家是小企业,就算全部干掉也不会影响到全局。
反而会借这几家企业上演一出杀鸡儆猴的好戏,迅速扭转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的不信任,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所以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最顶格的惩罚。
在广大消费者的强烈愤慨中,最终的惩罚结果出来了,这九家企业被处于最顶格的罚款,相关负责人被刑事拘留等待接受法律的惩罚,那七家小企业因为无力支付罚款而被破产清算,剩下两家大的就算能活下来,牌子也臭了,根本不会有消费者再购买他们的产品。
至于那些生产三聚氰胺蛋白粉和给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的不法商贩,他们的判决也很快就出来了,制造销售三聚氰胺蛋白粉的几个主要成员被判处死刑,给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的奶站站长和奶农也根据添加数量的多少被判处不同年份的有期徒刑,这些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等最终检测结果公布之后,完达山马上开始执行新的宣传方案,他们以“好草产好奶”为广告词,制作了全新的广告宣传片,将完达山的现代化牧场完整地呈现给观众,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干净整洁的牛圈、一看就觉得非常先进的生产车间都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在网上、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了一大堆的专家文章,他们从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等乳业强国的经验说起,开始给读者灌输一个道理,那就是集约化养殖才能保证原奶的质量,而一个健康的乳业公司在资金分配上理应做到奶源建设、生产加工、广告营销6:3:1的比例,国内乳业公司把大部分资金都花在广告营销上的模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不重视奶源建设,只知道打广告,那么产品出质量问题就是迟早的事儿,就算没有三聚氰胺,将来也会有四聚氰胺、五聚氰胺。
哦,懂了,谁家舍得花大价钱打造奶源基地,谁家的牛奶质量就好,我们喝着才放心!这是许多读者看过这些文章后的第一反应,再结合万达山新换的广告,好多人都马上把自己常喝的牛奶牌子换成了完达山。
尤其是sl、mn这几家出事企业此前占据的市场,那里的消费者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比其它地方的消费者更重视牛奶质量;针对这种心理,完达山在当地投放了大量的广告,来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奶源基地,很快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迅速占据了当地市场。
yl、光明、三元乃至超哥的新希望等乳业公司也趁着这个机会进行扩张,但是他们的准备远没有完达山这么充足,别的不说,光那几座现代化牧场,没个几年时间他们根本建不起来,没有高质量的牧场,只靠几句广告就能让消费者相信自己的实力?这恐怕想的有点多。
所以完达山吃到了sl、mn倒下的最大一块蛋糕,销售业绩再出现短暂的停滞后迅速勐冲,等年底的时候已经将yl和光明远远甩在身后,牢牢地坐稳了全国第一乳业公司的宝座,而去年还在乳业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mn和sl,这时候已经不见踪影了。
sl很快宣布破产,三元公司看上了他们的厂房、牧场,目前正在洽谈中,不过已经有消息放出来,就算将来收购成功,也不会继续使用sl的牌子,这个昔日的名牌估计要彻底消失了。
mn虽然不至于马上破产,日子也过得愈发艰难了,日后他们能熬过这一关主要是两个原因,首先法不责众,出问题的企业多了,他们在一大堆公司中间也不是特别显眼,其次那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有足够的实力抵御风波。
但是现在,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这次出事儿的大公司就俩,其中一个已经倒了,他们就愈发显眼起来,消费者根本不会考虑购买他们的产品,渠道商也是纷纷要求退货。
只要资金实力么,他们前些年虽然也挣了不少钱,但一转手就拿去打广告了,要不然也不会找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融资,这些金融机构向来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听说出事儿后马上要求撤资,mn光应付这个就够头疼的了,那还有精力想其它事情啊。
从现在到08年可是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再想做大做强可就难了!mn如今挨了当头一棒,就算能缓过来,也肯定做不到原历史中那么大,国内乳业市场大概是没他们的座次了。
经过一番洗牌后,如今国内乳业领域呈现出这样的布局,完达山一家独大,将其它企业远远甩在身后,而且依靠他们在集约化养殖方面的优势,三五年之内都没有企业能够挑战他们的地位。
光明和yl同列第二集团,剩下的三元、新希望等企业算是第三集团,长富乳业借着这个机会销量大增,也勉强挤进了这一集团,但他们要是不补上自己短板的话,未来的发展依旧有限。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眼下李未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