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善后处理(1 / 2)令狐冲啊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霍达、对卢逃出纥升骨城之后,整座城池就被邓艾直接接管了。城内粮草焚烧殆尽不说,光是灭火也用了不少的时间。

邓忠弄得灰头土脸,摘下头盔,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苦笑道:“这简直是一座空城,根本没有粮食可以吃,咱们大军得不到任何的补给。”

“那是正常的,霍达起初也不知道我军能疾行如此之快,根本来不及调集兵力、修缮城池,等他知道我们急行军而来,又试图一口气吞下,反被我们所逐出此城。他脑子并不笨,知道把粮仓给烧了,坚壁清野,否则就算他逃回去,东川王也治他死罪。”

邓艾早已算到这一步,他也是完全拼了老命,让五千骑兵完成了五日六百里的行军记录,并且奇袭了敌军,攻下此城。

看似获胜极大,实则风险极高。

第一是无粮可用,一旦陷入拉锯战,全军上下都吃不饱饭,瞬间溃散,敌军都不用亲自出手。

第二是急行军人马困顿,若是没有先行休整一日恢复士兵体力,很容易就被敌军以逸待劳的给单方面屠杀了。

可以说奔袭完全是借着从头到尾的迷惑敌军,以及牺牲大量的战马累死、战士透支性命完成的,中间一旦有什么变量,意味着这支孤军将灰飞烟灭。

也几乎跟搏一把没什么区别。

可是他搏对了,攻占城池、掠夺人口,这就是他的收益。

邓艾曾经得有一次跟燕王闲谈,分析过司马懿的用兵思想,毕竟邓艾是跟过司马懿身边的人,对其用兵的思维有着深入的了解。

他依稀记得,当时燕王解释道:“两军之间的对垒,孙子认为的是,双方只要一方不犯错,另一方就没有获胜的必然,交战并非取决于明略对方,而是保证不犯错误。”

关于这一点,邓艾极为认同,说道:“司马公的用兵之道,也是大抵如此。如若交战没有必胜的条件,就须用奇冒险。”

公孙修闻言哈哈一笑,随即认真道:“孤研究过司马懿对决诸葛亮的战争中,其避战不出的思维,名曰退,实为进。诸葛亮试图逼司马懿出兵决战,不惜赠其女装,以示羞辱,司马懿仍是不出战,或许有担心不能胜诸葛亮的因素,可不论如何,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高明之处?”

邓艾对东汉末年以来的大战多有研究,闻及此言,有些不敢苟同,说道:“司马公手握魏国重兵,背倚九州为援,诸葛亮以一州之地,逼得中原兵不解甲、马不释鞍,恐算不得高明。若是司马公能出兵击之,与诸葛亮交战,也不至于耗费国力。”

公孙修对此看法不同,两人看法生出了分歧,说道:“司马老贼的避战不出,很大程度上也拖延了蜀国的国力,本身魏国强于蜀国,魏国拖得起,蜀国拖不起,司马懿耗得了,诸葛亮耗不了。避战不出很好地避免可能出现的伤亡跟败绩,毕竟诸葛亮决非常人,司马懿也没取胜的把握。”

邓艾没想到燕王如此推崇这一战,立即反应过来:“王上的意思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那是自然,古今用兵者,用奇大多数是无奈之举,若敌方用兵神妙无方,我军兵民占寡、帅才不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击溃敌军的。蜀军抱必死之心,诸葛亮足智多谋,司马懿避战坚守不出,天下间任何的用兵奇才看了都要头疼。”

公孙修谈及司马懿这一战,又解析擒孟达之战、灭辽东之战,当然自己的穿越影响,灭辽东已不复存在,可仍是看出司马懿的因地制宜,该忍时忍,该狠时狠,绝不留情。

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的坚守战略,类似晚清的曾国藩平叛太平天国。老曾的军事水平向来为世人所诟病,每遇战则是扎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的硬寨也不是一般的硬:“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任何的军事奇才瞧了这样的布局都要两眼一黑,同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批评老曾“每苦钝滞”,经常抓不住战机。

老曾毕竟是文人出身,带兵之初缺乏经验,也深知太平天国的将领战略战术上胜过自己,手下幕僚也不是对手,唯一能搏的是大清完备的后勤能力,愣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推进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

以少胜多的战役看似很多,可是极为稀缺。毕竟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总共发生了11000起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均一年就要打两场战争。其中最混乱的春秋战国、三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加起来就打了7500次,直接占了战争记录史的七成,隔壁的战斗民族听了都要变成乖宝宝。

能算得上影响历史走向的,东汉末年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大型战役,两场大战中,前者胜者是曹操,后者败者也是曹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