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汴京城“惨烈”的攻防战不同,洛阳的攻防战才是真正的惨烈。怀着对于大宋的恨意和为过去的主帅复仇的心思,张中彦一点也没有在攻防战防水,反而和宋人拼命了起来。
他的手下金人都有想要投降宋人的,但是却被他毫不犹豫地砍死了。
他表现出来的是和宋人的不死不休。
对于张中彦的防守,刘锜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他决定利用自己兵力的优势,慢慢磨。
他虽然好赌,但是他只在劣势的情况下赌,像这样根本不可能输的情况下他根本不会去赌。特别是那些辽人仆从军到达的时候。
这就早就了战场上神奇的一幕。攻击方部队的主力没有出动,出动的是非他族类的仆从军,利用这些怀有二心的军队去对付最难啃的骨头。
而防御方则拼命防守,等待着那些不可能到来的援军。另外,防御方用的是宋人最为标准的守城战术。
对于不知情的外人,他们甚至会认为攻城的那一方是金人,而防守的那一方是宋人。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刘锜在心中暗爽,利用仆从军攻城果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不需要担忧太大的损失,甚至仆从军在战场上损失也是战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需要很多的军资,那些仆从军知道自己的地位,只要少许的酒肉给士卒,一些足够的利益给将领就可以安抚住他们。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急于立功的仆从军战斗力非常的不错,甚至比宋人最为精锐的战兵更要强上一些。
不过刘锜的爽快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他接到了诏书,要求暂缓攻击洛阳城,想办法和平接收洛阳城。
刘锜有些无奈,在军力、士气、援军等诸多方面大占上风的人是他,只要继续打下去,没有几天就可以打下洛阳,但是此刻却让他住手,然后希望他能够“以德服人”。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个命令,一方面是因为大宋过去的习惯,将领对于命令还是比较遵守的,再离谱的命令他们也会第一时间执行,或者“变通”执行。
另外一方面,最近朝廷的战绩真的非常不错,围攻洛阳,光复汴京这样的事情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象的,所以对于朝廷的命令刘锜的信赖感还是非常强的。
而且这封命令和过去的那些命令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发出命令的陛下还在其中解释了为什么要想办法和平接手洛阳,而不是军事上的最优选择强攻。
因为大宋在政治上输不起了,因为汴京被焚毁的关系,洛阳的政治地位一下子上升了,如果洛阳也被焚毁,在政治上丢分太多了。
洛阳和汴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洛阳的守将张中彦是一个“纯”宋人,只不过因为曲端的关系,他才被迫投降了金国,如果他焚毁洛阳,大宋需要背很大的锅。
刘锜知道,凭借着张中彦和大宋之间的关系,说不定他真的会焚烧洛阳。
既然有了命令,那么刘锜就要执行,首先他派出了使者前去招抚张中彦。
毫无疑问,这个使者被赶了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刘锜反而松了一口气。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中彦还没有被逼到极限,如果张中彦真的打算和大宋不死不休,那么他的使者一定会被杀死,但是他的使者还活着,这说明了张中彦没有将事情做绝。
事情不绝,那就有的谈了。
刘锜随即派出了第二个使者,现在他的条件放的很低了,那就是张中彦可以退出洛阳城,刘锜保证自己不去追击和他们的安全。
对于这个条件,张中彦犹豫了一下,也拒绝了。
虽然他觉得这个条件对于他来说可以接受,但是对于金人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他担心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条件,那么他回到金国之后肯定会受到清算,即使他没有受到清算,他也会被束之高阁的,对于他一心想要复仇的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当张中彦拒绝了之后,刘锜就觉得这件事情变得很困难了,因为这已经是他能够开出的最好条件了,至于招揽张中彦,他觉得是非常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但是即使在困难刘锜还是要做的,他派出了使者,和使者同去的,还有一些粮草。
正常情况下,如果谁向刘锜建议说给洛阳一些粮草,刘锜一定砍下那个人的脑袋,因为是这一种资敌的行为。根据他的计算,洛阳的粮草快要用完了,如果再围上一个月,洛阳就会断粮了。
但是这时候,刘锜只能主动进行这样的资敌行为了,因为他害怕张中彦最后断粮的时候来一个狗急跳墙,万一他放火烧了洛阳,那么他刘锜就倒霉了。
运气好,他打下洛阳的功劳一笔勾销,如果运气不好,那么在清算之后,他还无过有功。
他不认为那些朝廷之中的大人物会和他这种一刀一枪在前线拼杀的人共情,他认为自己倒霉的可能性很高。
所以,他给出了粮食,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招抚的诚意,另外一方面是为了稳住洛阳城中的人,告诉他们,你们还有粮食,你们还可以守。
当然现在他并没有包围洛阳城,连围三阙一都没有,只是在洛阳的一侧屯兵,如果城中守军要撤退,随时随地都可以跑路。
而刘锜最希望的就是他们跑路。
宋人的武将大部分都很懂政治,对于赌鬼刘锜来说,如果他不懂政治,那么在无数次赌局之中他早就倒霉了,在这个时候刘锜展现了他惊人的政治天赋。
更为准确的说是他无数次赌输之后所学会的甩锅天赋,他直接将锅子甩了出去。
因为他是一个粗鄙的武人,一个粗鄙的武人对于圣人的教诲不是很了解,所以招抚这件事情一定要高贵的文人来处理,所以他向朝廷紧急求援,希望他们派一个人出来,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