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刘瑜刚刚解决了处州卫所的事情,那边京师因为他的事情已经吵翻了天。
当时给刘瑜升官的圣旨是经过了兵科给事中用印,等到发出去以后。内阁才发现这道圣旨没有内阁首辅的副签,简单来说这道圣旨在程序有一些问题。
其实正常的情况下,军事的调动是不需要经过内阁的,但是现在重文轻武,所以文人总是想把武人牢牢的控制在手心里。
当时的内阁首辅徐溥,徐溥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进礼部尚书。当他在下面人禀报发现这个已经发出的圣旨时,大感意外。
皇帝任性发出圣旨不经过中枢是有的,不过那都是在太祖和成祖时期比较多。在后来的时候,慢慢的文官集团已经将皇帝的权利分化,让皇帝垂拱而治。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个工作狂人,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比大部分官员都要多,而且大小朝会不断。
很多官员不堪忍受,纷纷辞官。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因为首先是叛乱而得位不正,而后又有有名的方孝儒“灭十族”事件。代表着文官集团的方孝儒,朱棣直接将事情扩大化,当时朝内的文人被杀了一大批,这就导致即使迫于压力的文人,在工作也是出工不出力。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早早的就参与朝政。
到了他真正当皇帝时,更是日夜操劳。最后文官看皇帝好欺负,在仁宗死之前,翰林李时勉,他奏提出批评他在服朱棣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说句不好听的,仁宗本就身体不好,每日大量的工作,还饱受文官集团的非议。死时得了一个“仁”的谥号,可却是被文官集团活活累死气死的。
在文官看来,什么都不做,拱手专门在后宫生孩子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这次弘治皇帝一反常态的行为,让徐溥产生了警觉,难道是对文官集团有了芥蒂?现在皇帝已经设了锦衣卫和东厂监察百官,西厂才取消没多少年,要是皇帝有了再启用西厂的念头。。。。徐溥不敢想象,赶忙进宫面见圣。
到乾清殿求见正在批阅奏折的皇,徐溥在大殿外等待时还在考虑要以什么措辞来询问。
“徐大人,皇传您进去。”一个小黄门出来,领着他进入乾清殿。
徐溥给皇行礼,“免礼,爱卿特来求见所为何事啊!”弘治皇帝,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毛巾擦了擦手问道。
“陛下,下官在查阅最近发出的圣旨时,发现有一道圣旨,就是封刘瑜为处州指挥使,面有兵科给事中用印,却没经过内阁。不知此道圣旨?”徐溥说完就不再言语,看着弘治帝。
“你说这件事啊!就是我今日有感而发,思念诚意伯,所以派人寻找其后人,给其后人一个官职。”弘治帝说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我大明开朝以来,太祖皇帝大肆封赏,后又大量裁撤,这样会有损陛下威严。”徐溥一躬身说到。
“爱卿,严重了。自己主持内阁以来,朕一直是信任爱卿的,但是这件事情,朕自有决断,爱卿莫要多言。”弘治帝一挥袖子,就不打算再听徐溥言语。
“陛下三思啊!”徐溥一撩下摆,就跪下了。
“莫要多言,你也不希望朕是个薄情寡性的君王。不然我能换了刘吉,也就能再换了你徐溥。既然能有东厂,就能再有西厂,南厂。你真的要这样?”弘治帝生气的看着跪在地下的徐溥。
“臣不敢!”徐溥一听,冷汗就下来了。他是弘治五年才当的内阁首辅,这才两年,要是因为这件事情恶了皇帝,自己的政治生涯可能就真的结束了,难道还为了这件事就乞骸骨?还是再打听,打听具体是何事情。
“下去吧!朕心中自有分寸,不经过内阁,也就是怕你们有所顾虑。我相信诚意伯的后人,绝对允文允武,你就拭目以待吧!”弘治帝说完,何鼎已经前请徐溥出宫了。
徐溥擦了擦头的冷汗,随着何鼎就离开了。
出了宫门,徐溥看了看何鼎,想询问,但是想了想还是没开口。
何鼎送走了徐溥,回到宫内,向弘治皇帝复职。
“送走了?”弘治帝看到他回来问道。
“已经出宫了!皇英明,当时听了李少卿的建议,走了兵部的路子,不然还不知道要横生多少枝节。”何鼎躬身说道。
“嗯,毕竟诚意伯离开京师太久,要是给个文职,低了不好,高了反而可能会害了他。一地卫所,周边又无战事,不求杰出,只要守成即可。”弘治帝说道。
“皇英明。”何鼎赞叹道。
“这个李东阳,虽说家里是行伍出身,但是与杨一清,刘大夏都是黎淳先生门下弟子。在武人中也算是个异类,朕打算明年让他入阁,毕竟不能内阁里面都是文人,武将也需要一个代言人。”弘治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