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等了一会儿,却没有任何异象出现。
彪形大汉见此情形,老脸阴沉仿佛滴水,只得一挥手,吩咐手下返回堂口。
就在小乞丐命丧他手的时候,小镇各处也出现了不少乱子,光是杀人案就多达三件,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人。
最近百年,明溪镇从未发生过如此伤亡惨重的大案。
短短一天不到,小镇氛围变得异常压抑,街道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镇民们都吓得不敢出门了。
与此同时,刘捕头等衙役成了最忙碌的人,不光紧急向县城府衙通报案情,更要出动人手探查现场,一时间疲于奔命,累成了狗。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赵升与中年儒士分开后,很快被陈三找到。
陈三望着自己少爷,一脸苦大仇深,不停念念叨叨哭诉自己的难处,希望少爷不要丢下他一个人独走,不然无法向老爷交待云云。
赵升一边随意敷衍,一边向家中走去。
……
半个时辰后,赵升将陈三打发走,自己来到书房静坐沉思。
经过半天下来的试探,他已经总结出几份情报:一,所有“仙墟客”都被血字封印,沦为凡人;
二,小镇隐藏着众多秘密,逃离此地的“门户”或许就藏在某个秘密后面,如何找到它是一个难题;
三,如何与其他仙墟客周旋并活下来才是最大的难题。毕竟众修身份未知,来历未知,实力未知。甚至多有居心叵测之辈,彼此间完全不能信任。
四,线索很多,但从何处着手呢?
五,……
赵升思索了许久,终于决定多管齐下。
于是,他起身走出书房,很快找来陈三,吩咐他去请大管家过来。
接着,赵升主动找上自家“爹娘”,软磨硬泡的讨来两百两银子。
要知道十两纹银已经足够一家农户近一年的花销,两百两银子也能买下五十亩旱田,足够让人一生衣食无忧。
由此可见,两百两银子的价值之高。
等到大管家匆匆赶到,赵升吩咐他一些事情,大管家犹豫片刻,最终领命离开。
没过多久,赵府的下人们个个神情兴奋的出了门,有些脑子笨的直接返回老家,那些机灵的却跑去茶楼酒楼等热闹场所,偷偷打听起了消息。
安排好诸般事宜后,赵升并未再次出府,反而找来护院武师,像模像样的学起了刀法。
当然,所谓练刀只不过是幌子,他的目的只是取刀一用。
护院武师虽不明白少爷为何要学刀,但也尽职尽力的演练起了刀法。
时间一点点流逝,下人们陆陆续续返回赵府,同时带回来各种各样的消息。
暮色降临之际,大管家带着几人匆匆来到书房,见到了自家少爷。
“把东西放下,你们先出去。”
大管家一声吩咐,两个下人连忙放下书箱,接着迅速退出书房。
“少爷,您要的东西都买回来。不光镇上的两家书铺差点买光,县城那边也派了人去买,明日就能回来。”
说到这里,大管家话锋一转:“少爷您要的乡志和县志,原本家里就有。现在也给您取来了。”
赵升走到书箱前,伸手打开箱盖,看到里面摞满了线装书,不仅有经史典籍,诗词春典,还有神鬼异闻,小说故事等等。
另一个书箱,同样装满了各种书籍。
赵升眼前一亮,伸手将摆在最上面的乡志拿了起来,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
大管家见状,十分知趣的退出书房,小心掩好房门后,严令儿子陈三守在门外,随时听候少爷吩咐。
赵升过目不忘,很快看完了整本乡志,沉思片刻后,又找出几本县志,再次飞快翻阅起来。
看完县志后,他索性抱起书箱,走到书桌后坐下,接着从最上面开始一本接一本的翻看,并且翻看速度越来越快。
整整一夜,书房灯光从未熄灭过。
……
一睁眼,赵升心头剧震,猛的坐了起来。
目之所及,布幔,雕栏,绣被以及趴在床边的女童……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恍若昨日。
不对,这就是他醒来的那天!
“呃,这是怎么回事?”赵升四下打量着房间摆设,心里惊骇不已。
轮回?重生?又或者……
所幸赵升曾经误入过大圣念界,已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很快镇定下来。
就在他思绪如潮之际,女童从酣睡中苏醒,看到少爷醒来,顿时惊喜的大喊:“少爷,您终于醒了!我去通知老爷和夫人。”
这话落入赵升耳中,不禁一惊。
不对劲!
这话有些不对劲!
他略一思索,立刻发现了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昨日”女童说的是“少爷您总算醒了”一词,今天却在说“少爷您终于醒了”。
总算和终于两词虽说含义接近,但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却令赵升后背发寒。
半个时辰后,焕然一新的赵升坐在饭桌前大快朵颐。
“老神仙保佑我儿平安。明日一定要回庙里还愿……”一旁的老娘说着同样的话。
“着儿,你身体刚好,最近不要见你那些狐朋狗友。若非他们蛊惑……”老爹也是如此。
赵升心不在焉的敷衍着爹娘,再将二人打发走后,带着陈三匆匆离开府邸。
片刻后,他登上拱桥,立在桥头,眺望前方河面。
等待了两刻钟时间,一艘乌篷船从河湾后转出,向着桥下缓缓驶来。
船头赫然站着一位中年儒士。
眼见等待的人再次出现,赵升心念百转,脸上忽然浮现一丝笑意,遥遥冲着船头施了一礼。
接着,他朗声喊道:“这位兄台,可否请上桥头一叙?”
中年儒士抬头望来,看到赵升额头血字后,身体明显一震。
不过,此人反应极快,当即拱手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