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传统的遗失(1 / 1)残楼梦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傅子博他们的风风雨雨智行管不了,每天早上一起来就练功,一股细细的暖流,在体内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壮大,沿着经脉不断流转,感到有些胀痛,就结束运功。

练气,切忌急噪冒进,无论何时都得保证中正平和的心态。

戒骄戒躁,心境平和。智行重生后已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

道教修行并不容易,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三丰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其实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修行都是必须的,宗教中的很多理念来源于人间的纲常伦理,并将其扩大发挥,即成为人之行为准则,比如孝道,《孝经》本为儒家经典,但其理念依然被道家与佛家拿来劝善,对人间伦理道德规范等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智行现实中了解过古代的神仙家,源于春秋时期的方仙道。此类修行专以方术、方技等道术为主,因此修此道者,亦称方士。其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古时此道亦宣传辟谷、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

丹道即修炼内、外丹,外丹多见于古代,历史上的丹道家较多,如东晋的葛洪等。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对人体的认识,古代服食铅汞之类的外丹术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进而演变成服食药材等以其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此外,道教人士亦修炼内丹,即通过存思、打坐、站桩等方式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天人合一之功效。

就算到现在很多道派均有功法传承,尤其是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派,均有不少修炼内丹的著作存世。

符箓法术等源于道教创始早期的天师道。当时的道教人士以符水治病、驱赶瘟疫、行祭祀之礼,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因而符箓、法术便成了天师道最大的特色,用以降妖除魔、替天行道。

正一天师道又分成不同的宗派,均有诸多玄幻莫测的符箓法术传承,如茅山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全真道亦有符箓法术传承。

道书可谓浩如烟海,都是各代道人修道及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出家住观道士均须修习经典,熟悉经韵,学习法事科仪,以便能为信众禳灾祈福等。

科仪是道教文化之瑰宝,是道士必修的功课。当然,出家道士或居士亦须做早晚功课,且于诸天尊诞辰之日须设斋醮祝贺。此类修行多须清心寡欲、弃绝红尘、晨钟暮鼓,非常人能适应。

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

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智行有系统,不用慢慢来,一步到位,清静之下慢慢理解就行。修行难老道士也说过,建这座三清通的老道士玉勉本身属于全真,却没有符箓的书本留下,不然智行有大把时间学习。

现在智行也只能练练气,练练拳,读道经修心,那道教五术都理解了却要大量实行才行,现在没有名气,看风水看相医人?谁信得过青白小嫩肉啊,上两次多事也只是开开路而已。

看相看风水,在香港很多能人,名噪一时大有人在。传统的东西在香港东南亚地区传承应该比内地好,动乱年代出走带去的不知多少。

从客观上看,在英国管治期间。香港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反而在大陆,从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都“中国味”就越来越少了。

在香港,融合了珠三角一带生活文化、极富地方特色的粤剧可谓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北角英皇道上,粤剧馆新光戏院素有“粤剧界红馆”美誉,可谓一票难求。

除了传统的粤剧,每逢佳节,各种传统习俗也在香港绽放异彩。中秋节的彩灯会、农历新年的财神迎春纳福、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轮番上演。

而在香港的盂兰节、天后诞和谭公诞等民俗节日到来时,传统的舞龙、醒狮及巡游表演热闹非凡。

名人效应,不管在哪里都深入民心,如果老道士当初算命看风水有一定的名气,现在智行也没那么闲了。

自从抽到了五术智行修炼胎息法感觉比以前快了很多,估计到了下次抽奖后,就到了第三层,修完都只到筑基期,不知道能不能抽到金丹的功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