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八章:刺客(1 / 2)蜗牛非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边徐进勇率领的三百羽林骑还没有归来,这边的永宁伯一行人又遭到了第二次伏击。

司盐城,大明帝国在山西境内的重要湖盐产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称为盐氏、盐邑,汉朝时改称为司盐城、监盐城,曾在此地设置了河东均输长与司盐都尉,专门来管理盐务。

不过,在元朝以前运城仅仅是一个名为潞村的小村落,朝廷的盐运使司等管理机构都驻扎在解州城内办公。

而是在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朝廷采纳了盐运史姚行简的建议,为了便于盐政管理而将盐运使司从解州城迁至潞村,才推动了潞村的发展壮大,逐渐繁荣成为一方商业重镇。

等到了元至正十六年时,朝廷任命重臣那海德俊为嘉议大夫总管河东盐务,他认为修筑城墙是当务之急,上奏朝廷并调动兵丁、百姓,耗时四个多月修砌了一座土城。

其周长达到了九里十三步之阔,城墙高达两丈四尺,护城河深约七尺余,城墙的修筑不仅巩固了防御,也为运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来到大明天顺二年,盐运史马显对运城又进行了修缮,将城门扩增至四座,分别命名为东放晓、西留辉、北迎渠、南聚宝,寓意着这座盐城未来的繁荣与昌盛。

此后在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卢焕、御史初杲、御史余光南等先后给东、西、北三面的城墙包砖加固;而御史沈铎更是彻底,他不仅对南城墙进行了砖石包砌,还在四座城门上都增建了重楼,城墙四角增设了望楼,同时每面城墙上又各增设了十九座台铺。

至此,司盐城的规模形制也彻底固定了下来,而民间因其处于盐运枢纽的地位,普遍称其为运城。

不过,这座司盐城主要还是作为行政管理机构驻地,城内虽有大批盐商、盐贩,以及官吏眷属和兵卒等,但寻常百姓却是不多的。

大多以盐为生的底层百姓是不住在城内的,他们大多都在工作地附近聚居,住的不是窝棚,就是简陋的土坯房子,在盐池的周围形成一处处聚落。

当兵的是军户,手艺人是匠户,乐班唱戏的乐户,街头酒肆卖笑的是娼户,而煮盐的自然就是盐户了。

这就是大明朝廷的特色!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传统,将士民工商等各个阶层的百姓,分门别类归户,便于朝廷登记造册,加以管束,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但在这个事情上,大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是将这个模式无限扩大化、精细化地实行了起来,虽然在早期快速稳定了社会,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然,时至今日,诸多弊端也在一点一滴地展露了出来,对于大明朝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冲击。

…………

运城盐池,古称盐泽、盬,亦称解池、河东盐池等,位于山西南部,北靠司盐城,南依中条山,东至安邑,西至解州,其东西长约七十里,南北宽亦达近十里,周围高,中间低,总面积一百三十平方公里。

据《水经注》的记载:“深而不流,水出白盐,自然凝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

同时,运城盐池亦有两大池与六小池的区分,其近安邑者为东池,近解州者为西池,而六小池则分别名为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