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章第三张画像(1 / 2)我喝毛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龙江所办完华红梅案子回来,岳剑和杨阳、苗姗继续整理积案,发现“5`17”入室抢劫杀人案嫌疑人之一的特征与柯勇军极其相似,迅速开展轨迹核查和人像比对。

岳剑翻开该案案卷,简情是:3月1日至5月17日,梅州城区相继发生了5起独居女性老人被入室抢劫,并分别致5名女性老人死亡的恶性案件。

此系列案被确定为“5`17”系列入室抢劫杀人案。

由于作案人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作案时都戴着头套、面罩、手套、穿着袜子,在现场留下的痕迹物证极少,使案件侦查一时陷入困境。

奇怪的是5月17日后,没有再发生同类型可并案件,犯罪嫌疑人似乎销声匿迹。

岳剑核对柯勇军和伍美景被抓时间是6月17日和6月18日,二人在3月1日之前在梅州有一定活动轨迹,之后因涉嫌抢劫司机杀人案出现,被逮住。

3月1日到6月18日间,他们为何没有任何轨迹?而他们这段时间是否在梅州,有没有去过案发地点值得仔细推敲。

通过分析案件画像,发现柯勇军与嫌疑人之一很相似,是否是同一人呢?

在没有确凿证据前,不能匆忙提审,以免打草惊蛇。

岳剑决定从5名目击者画像入手,进行比对甄别。

……

7月19日上午,经特案研判会研判,部署下一步的侦查工作,围绕柯勇军开展关联侦查,看能否并案。

岳剑加入专案组,开展画像工作。

岳剑发现,该案的画像工作难度较大。

一是歹徒作案时都戴头套、面罩,受害人无法看到犯罪嫌疑人的相貌。

二是只有“5`17”案件有目击者,而且目击者都是老人,对犯罪嫌疑人的感知和记忆比较模糊。

三是目击者和犯罪嫌疑人没有近距离接触,无法判断他们的五官特征。

岳剑针对此,不急于画像。

7月19日下午3点多钟,岳剑带领雷火小组对“5`17“案件的现场进行了仔细观察了解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的活动路线以及现场的光线、目击者和嫌疑人的距离、目击者当时情绪等情况,初步掌握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的活动信息。

岳剑再让杨华等组员分别找来几名目击者,逐个仔细进行询问。

目击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感知和表达能力比较差,而且因各种原因,配合画像的态度有些消极。

岳剑并不气馁,主动和他们沟通,不厌其烦地挖掘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信息,并根据客观情况,着重寻找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身高、体型、发型、脸型的特征。

天黑前,画像基本固定,岳剑感到客观成分不够,再找目击人进行补充描述。

第二天早上,岳剑与苗姗在现场附近访问时,一名老年妇女反映一些新情况。

“我是死者袁细妹的邻居胡梅容,案发当天下午3点多钟,天空中响起了几声惊雷,好像要下雨。我准备回家收晾晒的衣服,走到家门口时,看见袁细妹家里走出三个男青年,其中一人头上缠着一条布!”

岳剑感到很振奋,鼓励道:“不要急,慢慢说。具体长相,其他人特征呢?”

“这个人具体长相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高高瘦瘦,30多岁,其他两人没看清楚……”

“嗯,谢谢您的配合!”

岳剑感觉,头上缠着布的这个人的特征比较明显,虽然缺少五官特征,但还是有利用价值。

“这么炎热的天气,头上缠着布有些不太正常,可能是那人的头发或额头上有什么明显特征!”

他紧紧抓住“高和瘦”的特点,将此人脸型和头上缠布的形象进行了刻画,得到胡梅容的肯定。

岳剑根据经验结合犯罪嫌疑人的体型特点,在画像上添加了五官。

接着,他和苗姗、秦兵、杨阳、杨华等人继续开展走访,又得到一条信息。

“一名犯罪嫌疑人于案发当天中午曾经在现场附近的一个小商店里打过公用电话,商店老板可能对该人有印象!”

岳剑找到该商店,并与商店老板见面,这个老板是一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名叫郭丽娟。

“请你讲讲具体情况?”

郭丽娟回忆后,道:“是这样的。那个人过来打电话时,我刚好在干活,没有留意他的相貌。他离开时跟我有过非常短暂的接触。“

岳剑说:“我问什么你答什么。”

“好的。”

“确定头缠布?”

“确定。”

“年龄多少?”

“30左右。”

“个头怎样?”

“高个子。”

“脸型怎样?”

“长方脸。”

“体型怎样?”

“体型瘦。”

“皮肤怎样?”

“皮肤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