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79章 地窝子(2 / 2)大强6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有人实在受不了,偷偷跑到停车场,想在车里将就一晚,结果发现好几个“同道中人”,大家相视苦笑,默契地没有点破。

场景三:田园劳作体验区的“行为艺术”

农场开辟了大片的“华夏田园劳作体验区”,比如插秧、割麦子、推石磨、喂猪等。

米国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对此充满了新奇感。

他们光着脚丫子在泥地里扑腾,学插秧插得歪歪扭扭,满脸泥点却笑得无比开心。

推石磨推得气喘吁吁,却争相展示自己磨出来的那点可怜巴巴的玉米粉,觉得这是最酷的手工体验。

而那些抱着“征服地窝子”心态来的华夏二代们,在这里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行为艺术”风貌。

几个穿着香奈儿套装、拎着爱马仕包的女孩,站在田埂上,看着浑浊的水田犹豫不决。

最终,在“来都来了”和“必须拍出震撼大片”的心理驱动下,她们脱掉高跟鞋,小心翼翼地用脚尖试探了一下泥水,立刻缩回来,表情管理几乎失控。

“宝宝们,看哦,这就是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我们现在就要下去体验啦!”

一个女孩举着云台稳定器,一边直播一边用甜得发腻的声音说着,然后在她朋友的搀扶下,以一种近乎芭蕾的姿态,踮着脚踩进田里,摆出各种“辛勤劳作”的姿势,实际上连一棵秧苗都没能成功插进去。

旁边的米国小孩看着她们,眼神里充满了困惑。

另一个男生,则花高价请了一位农场员工(一个憨厚的德州大叔)专门指导他推石磨。

他推两下就停下来摆拍,调整角度,打光,还要大叔配合做出“亲切交流”的样子。

大叔倒是很配合,咧着嘴笑,用德州俚语夸他“Strong fella!(壮小伙)”。

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但画面居然有种诡异的和谐。

最后,他成功磨出了一小把面粉,如获至宝地装进密封袋,声称要带回去做纪念。

场景四:篝火晚会上的“凡尔赛”与“真香”

晚上,农场组织了篝火晚会,烤着德州着名的烤肉,供应着冰镇啤酒。

米国游客和大多数普通华夏游客很快就融入了气氛,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欢声笑语不断。

而那几位“地窝子荣誉住户”则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开始了他们的“凡尔赛”式交流。

“唉,昨晚根本没睡好,那地窝子,简直了……比我爸当年在陕北插队还苦吧?”

“可不是嘛,我后半夜差点想开车回达拉斯住酒店了。不过想想这一千美金,不能白花,必须坚持住完!”

“你们那算啥,我昨晚还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呢!这体验,绝对独一无二了。”

“对了,王叔叔家那个小子,听说我们也来了,昨天还打电话酸溜溜的,说我们搞特殊化。哼,他那是没资格来!”

正说着,烤肉的香气阵阵飘来。其中一人咽了咽口水:

“别说,这烤肉闻着还挺香……”

终于有人忍不住,起身去拿了一大盘烤肉回来。

几人一开始还保持着矜持,小口品尝,后来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也顾不得形象,大快朵颐起来。

“嗯!真香!”

“这啤酒也不错,够冰!”

酒足饭饱,篝火的温暖和周围欢乐的气氛似乎也融化了他们一些刻意维持的壁垒。

有人开始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有人甚至被热情的米国大妈拉起来,笨拙地跳起了舞,虽然动作僵硬,但脸上却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那一刻,他们似乎暂时忘记了“一千美金”的优越感,也忘记了“吃苦受罪”的赌气,只是单纯地享受这片刻的欢愉。

场景五:杨革勇的困惑与叶雨泽的洞察

杨革勇远远看着篝火边那群时而抱怨、时而“真香”的年轻人,挠了挠头,对叶雨泽说:“雨泽,我是真搞不懂这些娃们了。花那么多钱来找罪受,图个啥呢?”

叶雨泽喝了口啤酒,笑了笑:

“哥,你这就不懂了。他们图的不是受罪,是‘体验’本身,是这种体验带来的谈资和优越感。”

“你看,他们抱怨地窝子艰苦,但转头就会在社交网络上炫耀自己住过了;他们嫌弃农活脏累,但拍出来的照片一定是光鲜亮丽的。”

“他们需要这种‘与众不同’的经历,来证明自己见识过、征服过,甚至‘同情理解’过某种他们想象中的‘底层’或‘历史’。”

“这一千美金,买的就是这份心理满足。”

杨革勇似懂非懂:“那……咱们这算不算坑他们?”

“坑?”叶雨泽挑眉,“我们明码标价,自愿消费,提供了‘原汁原味’的体验(虽然加了点料),还顺带进行了‘忆苦思甜’教育,促进了中美民间文化交流(虽然是扭曲版的)。”

“姐这招,高明啊!既满足了他们的奇葩心理,又给农场增加了营收,还无形中打了那些只知道动嘴皮子的家伙的脸。一举多得。”

几天后,那些“荣誉住户”们陆续离开。虽然嘴上抱怨着“再也不来了”、“骨头都快散架了”,但他们的社交媒体上却充满了精心修饰过的照片和感悟文字:

“在德州的地窝子里,与历史对话,一夜无眠,思绪万千。”

“亲手磨砺玉米,方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致敬父辈的青春!”

“打破壁垒,用实力证明,有些体验,无关价格,关乎勇气和情怀。”(配图是地窝子门口和一千美金的收据)

收获了大量点赞和惊叹的评论,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舒适优渥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说,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追求的东西也不同,特别是他们这个阶层,吃苦也是一种冒险,虽然这纯粹属于吃饱了撑得。

而米国人和欧洲人则跟他们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人家那才叫真正的体验生活……

而德州农场的“华夏田园风”和“天价地窝子”,也随着他们的“宣传”,在特定的圈子里越发具有传奇色彩,吸引着更多好奇或不服气的人前来“挑战”和“认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