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接过干粮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也就不客气了起来。
毕竟长者授,不可辞也!
他拿出了里面的烙饼,斯条慢咽地吃了起来,缓解造反的五脏庙。
大儒已经是下了牛车,整了整自己衣冠容貌,便是缓步地走在乡间的小路,看着来凤村的整体风貌了。
一路走去,他的笑意昂然。
又离着一里地远之外,忽然听到阵阵的读书声,随着风儿朗朗传来。
他继续地往前走,寻声过去。
就见着远处的大桑树下,一间简陋的草庐搭在了那里,五六十个幼童正读书。
他们的面前是一个中年人,身穿着麻衣长偈,脚踏着一双的履鞋。
这个男人手里捧着一本书,在那里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朗读了起来,他仿佛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五六十个幼童的前面,也都是各自摆放着一本线装书来。
他们是有样学样,跟着先生一起摇头晃脑着,大声地朗诵起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
大儒不由得点点头,此篇文章不但朗朗上口,还意思浅显且又蕴含着道理。
确实是启蒙的好读物。
再看着幼童们的衣着,便知道他们的家境贫寒,显然供养不起一个读书的脱产者来学习的,如此文章正好相益得彰。
又看着学习的地方,大儒便一下子明白了,这是村子共同出资修健的学堂。
孓孓好学,说的就是这般了。
哪怕再怎么的贫穷,也改变不了他们渴望知识的向往,并愿付诸行动起来。
大儒的眼眶里有着泪花,这就是王道乐土啊,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孩子们的读书声还在继续,不断地诵读着这篇文章起来。
大儒听了,又有无数的感触,这幼时记下的文章,里面蕴含的无数道理,仿佛一瞬间打开了阀门,在他的脑子里激荡。
他的神态,也越发地端正。
就站在了那里,认真地倾听着幼童们朗朗的读书声,他就仿佛当中的一员。
又像回到了幼年之际,为他启蒙的那个先生,正端坐太师椅上,手里抓着一柄三尺长的戒尺,冷漠地望着他。
大儒若是背错了,直接被抽打手掌。
记忆之中的丝丝疼痛,仿佛一下子翻涌了起来,让他忍不住地畏惧着。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他也跟着读了起来,小声地诵读。
泪水忍不住地流着,滴下了关于内心的痛苦,还有曾经逝去的青春。
中年人放下了书籍,满意地摸了摸自己的手掌,然后深吸了一口气,笑着对一众孩童道:“下课了,同学们都散了吧!”
然后这些孩子就欢呼着下课,一片童稚兴奋欢呼声,大家都跑得差不多了。
中年男看着这情景,这只是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