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这个事情,董宪其实并不是很担心。
小皇帝现在进入了叛逆期,除了董宪他能好好说话,就是何太后跟他说话,他都不耐烦了。
毕竟也就只有董宪是顺着他的意思走的,其他人都在说教。
可有毫不客气的说,小皇帝现在已经被董宪给忽悠瘸了。
甚至就认准了董宪是国之柱石,是辅佐他的忠臣。
只要不来个穿越者夺舍他,董宪基本就是把皇帝牢牢控制住了。
“父亲,茶来了!”此时,蔡琰端着两杯茶走进屋内,对蔡邕说道。
蔡邕愣了愣,急忙道:“你怎么出来了?”
“看了将军的诗文,有许多问题想问。”蔡琰俏脸微红的说道。
蔡邕低声呵斥道:“我与将军在谈公事,你这点细枝末节不要来打扰。”
董宪说道:“公事已毕,先生是文人,对于文人而言,诗赋之事,岂能言细枝末节?”
蔡邕:“这......”
董宪看着蔡琰,笑着说道:“姑娘有何问题,宪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蔡琰立刻喜笑颜开,高兴的说道:“将军文采斐然,论诗赋当时大家。但我不喜欢将军那首诗,我更喜欢将军那篇抑制豪强和土地兼并的文章。”
说完,蔡琰起身,自顾自的朗诵起来:“夫母诞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给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岂有以一二人夺百人千人万人之田使之饥寒而天道不沦人道不丧者?天道沦,人道丧,则大乱之起源。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
董宪笑了笑说道:“姑娘错爱,此文仅看文才,不过平平无奇,如何能得姑娘青睐?”
蔡琰说道:“表面平平无奇,但在我看来,将军此文乃是返璞归真。无华丽辞藻,其中的精神,却包含天下,乃是五百年难遇的雄文。”
这文艺女青年说话就是不一样,还五百年一卷的雄文。
这说得,饶是以董宪的厚脸皮,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下给陛下的奏章,谏言,居然能被蔡中郎之女如此高看,也算是殊荣了。”董宪看了看蔡邕,笑着说道。
蔡琰兴致勃勃的问道:“将军对于写文章有何心得?”
董宪开玩笑道:“姑娘若想请教,当行礼。”
蔡琰连忙正襟危坐,朝董宪拱手道:“先生在,受学生琰一拜!”
“不可不可,我说着玩儿的,姑娘如何能当真啊?”董宪连忙扶着蔡琰的手,将她扶起。
蔡琰看到董宪碰到自己的手,连忙抽了回来,脸颊又变得通红。
董宪则视若无睹,开口说道:“关于文章心得,我这几日闲暇之余倒是自己琢磨过一些,不知先生和姑娘,可愿听董宪愚见?”
“好呀好呀!”蔡琰毕竟也才十六岁,孩子的天性是掩饰不住的。
“也好,今日便不谈国事了,老夫就与将军坐而论道一番!”蔡邕见董宪成功转移掉了话题,也就不再说教小皇帝君子六艺的事情了。
而且蔡邕也很想听听,董宪对于文学到底有什么见解。
毕竟董宪出身西凉军,蔡邕一直以为西凉军尽是些武夫。
尤其董卓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就算他的儿子不是个莽夫,也和文采斐然这四个字搭不边的。
但是没想到董宪在见到自己闺女之后,竟然写下了《三五七言》这首诗。
虽说这首诗是写给自己闺女的,这让做为父亲的蔡邕很火大,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首诗的文采非常好。
而且还对现有的诗体裁做出了创新,写出了七言诗。
“在我看来,文章是以气主导,气又分清气和浊气。故写文章绝非蛮力可成。拿音乐举例,音乐的曲调、节奏皆有标准,然每人吟唱的运气、行声会有所不同,技巧也有优劣之别。所以,纵然是血亲,也只能传授曲调和节奏,而无法传授气。
......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拿班固和傅毅来说吧。此二人之文采当在伯仲之间,然班固却轻视傅毅。他在给班超的信中说,傅毅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可却对自己的短处视而不见。只能看到自己的之长,用自己所长去比较他人之短,此乃习文之大忌......”
既然要在文人面前装逼,又有什么比曹丕的《典论》更好的选择呢?
蔡琰问自己的是比较实际的,写文章的方法,而不是让自己作诗。
所以自己只能把典论改一改,说给蔡琰听了。
至于董宪为什么能记住典论,别问,问就是剧情需要。
就在董宪喋喋不休的时候,蔡琰看董宪的目光已经换成了星星眼。
而蔡邕,似乎也忘了自己有个女儿,对董宪的理论听得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