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应秋一眼就看出苏向这名后辈对那幅画观感不佳。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如今的画道大体分三派,文画,禅画和院画。院画讲究法度工巧,力求形似,禅画和文画则不同,禅画重意境,以禅心观物,讲究“空而不虚,寂而不灭”,文画与禅画相似,画者以文心观物,同样重意境而不求形似。
外行人不明白其中道理,乍一看,大都觉得院画比文画好,其实二者优劣难分,只是追求的方向大相径庭。文画除了注重意境,还是文人为抒发性灵,标榜气节逸品所作,文画的好坏不能单以画来品评,还要看到画外,要看作画者的品格学问才情。
就拿苏向苏绛真来说,他为人清高,画出来的朱竹才有气节,若换一个佞臣来画,就算画得再好,也与“气节”二字沾不上边。
拿出那幅腊梅图的文士叫赵思诚,是个宁折不弯的角色,这幅腊梅图出自他的手,在气节品格方面就过关了,在此基础上,再观画上题诗,赏其才情意趣,就是鉴赏此画的方法了。
苏向最先品鉴赵思诚的画,笑道:“这梅枝苍劲非常,不像是用笔画成的,想必思诚是折了梅枝,沾墨拓印的吧。”
“先生好眼力。”赵思诚道,“我不光用了拓墨法,枝上的梅花也是洒点画成的。”
“别出心裁。”苏向点头称赞。
这时有人称赞道:“思诚的题画诗也是绝佳……衔霜踏雪伴鳞苔,昨夜临寒照月开。一萼最先知腊破,百花复始觉春来。有此诗相配,这幅腊梅图的意境已臻上乘。”
有人说道:“真是越看越喜欢,不知思诚愿不愿意把这幅画转让与我?”
有人故意道:“许兄出多少钱?”
姓许的文士笑道:“思诚志趣高洁,我怎敢用财帛侮辱他。”
徐应秋哈哈一笑,揶揄道:“莫不是想白嫖吧!”
赵思诚连忙收起腊梅图,拱手道:“谢过诸君厚爱,不过这画我没打算转手,许兄要实在喜欢,随时来我家中做客,虽然那株腊梅花已落尽,但我把梅花都捡起洗净了,用蜜渍过,是绝好的佐酒菜。”
苏向笑道,“两年前还尝过思诚的蜜渍梅呢,思诚可不要厚此薄彼。”
钟怀玉在一旁看着众人品鉴画作,倒是咂摸出了几分味道,原来诸位名士更注重画里的文气,工巧反而是次一等的了。想到这里,不免有些心疼自己那二十两银子,二十两银子,到芙蓉苑打茶围,能睡几次漂亮姑娘了。
有赵思诚“抛砖引玉”,接下来其他人也纷纷拿出自作的或是收藏的画作,这次云泥社的聚会,诸人都是早有准备。徐应秋与沈青藤未参与云泥社,也在一旁品鉴。
韩玄涤弹完了琴,醉眼朦胧地品头论足了几句,往栏杆边上一躺,就发出雷鸣般的鼾声。这位诗仙虽然才高八斗,但身份敏感,在场诸人除了寥寥几位不在意宦途的,都不太愿意与他深交。
众人品鉴了几幅画,有人还拿出尚未题诗的画请苏向题了一阙诗,如此交流了一个时辰左右,有人忍不住问道:“绛真卖关子卖到现在,也该告诉我们了。”
“不急。”
苏向笑了笑,把众人带到一旁。
水榭旁有个尺余深的小池,池壁上涂了麻灰,僮仆刚把池里换了清水。
有人问道:“绛真到底要做什么?”
苏向道:“诸君浸淫画道已久,对诸般画艺烂熟于心,不过诸般画艺里,有拓墨洒墨泼墨浓淡的法子……统而论之都是用笔用墨用水的技法,今日我有一艺,谓之水画,请诸君一观。”
众人心下好奇,只见苏向命僮仆拿来丹青墨砚,调和颜料后,便执笔在那水面上画了起来。
颜料浸入水中,水面不一会儿就浑浊起来,有的颜料则凝成丝缕,浮沉不散。苏向画了半晌,便搁下笔,命僮仆拿来稚绢一匹,覆在水面上,然后唤众人去喝酒。
众人心下好奇,却撬不开苏向的嘴。
待喝了两刻钟的酒,苏向才叫僮仆把稚绢揭起来。
绢面上竟出现了一幅画,古松、怪石、人物、屋木俱备。
众人大为惊奇,议论纷纷。
徐应秋不禁问道:“覆水成画,这莫非是术法神通?”
苏向笑而不语,等众人议论静下来,才颇为得意地笑道:“这水画之法看似奇巧,其实也只是趁着颜料在水中未散的时候,用绢帛将颜料吸去而已。”
众人恍然大悟,沈青藤赞道:“说来简单,但要用此法作画,却要对水墨流动了若指掌,作画之前,也必须胸有成竹,不然如何能覆水成画?绛真的画艺真是神乎其技,技近乎道了。”
苏向听得满脸笑容,不过还是谦虚道:“不过是奇巧之技,还算不得技近乎道,我听说有画道圣手,能够‘移神定质’,画成一树桃花时,那树桃花尽落,花中生机却尽入画中,如此,才算得上技近乎道啊。”
有人笑道:“先生太过谦虚,所谓移神定质的技法只在传说中,谁又曾亲眼见过。”
有人又说:“此言差矣,镇西王手中那一幅《龙渊剑图》,便能以剑气杀人,还有巽宁宫里那幅《万灵朝元图》,希夷山上《五圣千宫图》……”
有人立刻反驳道:“这些画奇则奇矣,虽能展现异象,靠的却是神通法力……”
众人一时争论不休。
钟怀玉听得心驰神往,原来画道之中还有这么多名堂,若不是有缘旁听诸位名士的讨论,他还以为作画不过是用墨浓淡的技法而已。
这时有门僮过来,对苏向道:“阿郎,外头有人求见,自称是巽宁宫总管曹赟。”
“曹赟?”苏向问道,“他来做什么?”
门僮摇头道:“曹总管没说,但看他模样十分急切,说有要事求见阿郎。我大略问过,还告诉他阿郎正在与云泥社中友人聚会呢,曹总管却说正好,他就是为此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