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非的到来,在育才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比较矮的那个”,有人看她身高。
“长得很白的”,有人看她长相。
“对,就是她,她就是俞非。”
“转校生,”
“那次市赛小学第一名。”也有人记得她以前。
“她不是才上三年级吗?”有人疑惑。
对啊,所有人听此心里一凛。
“跳级生!”
“对,就是跳级,不然怎么就读初一了。”有人恍然大悟。
“……”
谣言止于智者。
而他们,止于考试。
育才中学,出了名的严,开学考,周考,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
初一开学考,第一名——俞非。
语数外只扣了两分,比万年第一名宋丹洋高了六分,分到了初一一班。
俞非入学这场波澜,以高调的分数和低调的做事结束。
而私下的讨论是否继续,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月后,同班同学说起俞非来,也是“很聪明”、“计算超快,比宋丹洋还快”、“记忆力超好”、“英语说得比老师还好听”、“……”
对俞非的隔离少了,多了一些……崇拜?
对。
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俞非收货了一大波粉丝。后来毕业小结,老师发言后,宋丹洋说道:
“…三年初中之所以精彩,全靠各种考试、老师的鞭策和俞非每堂课的快反应力、高计算力、强记忆力,才让我这三年每天都很精彩。”
当时全体师生忍俊不禁。
自从俞非来了,宋丹洋成了千年老二。
这么一说,话题就远了。
言归正传,高二年级的常毓敏,在办公室看到俞非的卷子后,也不由心里佩服。过了两个月的暑假,还是一个从别的市来的、不懂学校出题的人,居然考得这么好。
她当年都扣了四分。
还是暑假没有放松学习的情况下。
这让她对俞非很好奇,可不知是什么机遇和运道,同在一个学校,两人还都是自带热门话题的人,多次从同学口里听说过对方,却硬是在开学三个月里,一次没碰着面。
育才很重学习,很多同学为了高效完成课后作业,掌握住知识点,大多是在教室里多留一小时,这也是导致俞非三年里孤身一人回家的原因。
全赖记忆力作弊,随着年龄增长,俞非对很多知识在预习时,就记住了学会了,加上课堂上讲一遍,课后题她直接不用思考就能填答案。对别人来说,初中多了政史地和生理,要背要记得多了,而俞非只是看一遍的问题。
同桌吴汶汶见俞非又走了,叹了口气,加快了背书的速度,晚上回家也不免对父母提起,“我同桌好厉害啊,都不用加班,每天抽背和听写从来没出过错。”
“那人家说不定早在家里学过一遍呢。”吴母虚点自家女儿。
吴汶汶撇了撇嘴,心想她开始也这么以为,但后来发现,人家政史地从来没带回去过,第二天早读抽背完全流畅。
这话可不敢对老妈抱怨,不然又要念叨自己,什么人外有人,必须努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