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方启红。北魏大都平城。
重重殿宇阁,闪闪佛光顶,霞光铺展而过。太极殿阶前的几只鸟,抖动金色的羽毛。
中华门外一片等着上朝的大臣,三三两两的聚着聊天。
虽值初夏,地处塞上之地的平城,气温还低。人们干站着都觉得凉,有上了岁数的还打颤儿。
霞光铺路,大臣们逐步走进太极殿。鸟儿飞走了。
差不多排列好了。皇帝拓跋焘精神十足的就位。鲜卑人特有的高大身躯加上历经生杀无数的脸硬轮廓,看上去令人生畏。
接受了众大臣朝拜,看看几名名翻译官都在,开始听政。
朝廷重才,广纳各方贤能,难免语言混杂。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准确无误的理解他人的意思,朝上特意设四名精通鲜卑话和汉话的语言官,附带数名胡族翻译官。
必要的时候把几种语言都翻译一遍,免得在沟通上出现差错。
有大臣禀告:税收太重,百姓生活苦楚。
拓跋焘:税重么,你们不都计算过么。
回答:按人口土地比率算不重,可耕种者渐少,税收不够,为保财政,只得加收。
拓跋焘:种地的人呢?
回答:眼下我朝人人尊僧家家尚佛,众多人口出家为僧。
拓跋焘若有所思:守得住国库守不住人心。若国库充实而民心虚空,不是好事儿。适当减免吧。
内朝官员站出:皇上,国库虚空。
拓跋焘不等翻译:钱呢?
这官员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激动的说了半天,所有人都不耐烦的等翻译官翻译:大量银钱用于修建寺庙以及寺庙开销,各州各郡大建佛寺,劳民伤财,不加限制,国家财政在这方面负担太重。
翻译官看了看皇帝斟酌了一下,继续如实用词:况且庙里吃的好地位高,男子都出家为僧,有的干脆祖孙三代一块儿去了。照这么下去谁还愿意当老百姓。地也不种了,日子也不过了,孩子也不生了。地不种不能自足,军不充不能卫国。
一鲜卑大将军跳出来接话:咋不是了,现在西北那头挺危险,凉州的杂货们也天天闹挣,一旦打起来咱肯定兵力不足。就眼下最实际的,万一蠕蠕再打回来,光靠庙里念念经就能给念走么?
拓跋焘烦躁:兵呢?
翻译官把众人的回答总结成一句话:全去当和尚了呀。
拓跋焘颁令:凡年五十以内沙门,一律还俗。
(二)
大司徒崔浩身着便服,骑马过街。
正值初一,平城街市热闹繁华。佛乐声声,香火袅袅。
大国寺广场,千僧诵经,万民礼拜。
大道旁立一妙龄少女,手臂缠绕着浸过油的棉布,在莲花灯上点燃,以身敬佛,燃臂为烛。
眼见右臂皮肉渐熔,白骨焦黑,亦面无痛苦之状,周围一片颂扬之声。
一箭地之外,有老者年逾七旬,持短刀割下自己的大胳膊上的肉抛入路边林中,以效佛祖割肉喂鸟。
此林常年有老鸹盘旋,乌压压一片见肉即冲下抢食。
崔浩不忍再看,一路叹息着往回走。
还没到府上,有家奴奔跑来告:皇上召见。
赶紧回家换了衣服,快马加鞭的朝皇宫驰去。
崔浩得知拓跋焘要在佛堂内召见他,十分纳罕。
心里嘀咕,皇帝自打改信道教,久不拜佛。今儿怎么去了佛堂。
佛殿内,拓跋焘虔诚的上过香,仰头接住佛祖的目光,在佛前足足立了一个时辰。
崔浩入内,给拓跋焘的背影行礼。
拓跋焘始终仰视佛祖:大司徒,外面是个什么情景?
崔浩:佛事隆重,百姓参与。
拓跋焘:也好,行佛之道,教人为善。
崔浩: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拓跋焘转身:说说看。
崔浩:臣以为佛道本来就是西域传来的虚诞之说,假借沙门,妄生妖孽蛊惑人心。之前布令屡加限制,收效不甚,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拓跋焘:此次朕领军赴关中平盖吴之祸,行至长安,亲睹沙门之邪淫,猖狂之至。沿途所查沙门,多有诟病。可见佛道已偏离本宗。
崔浩:圣上灼见,沙门真伪混淆,污浊淫秽,寺院又藏兵器又养马,与贼党勾结。且朝野权贵大都忠于此道,保不住受到蛊惑心生二念。若再纵容下去,必将动摇国本。
拓跋焘:须得人心安定,有所信有所依,才能真正统一。既然佛教不可固心,那么依大司徒之见,当如何?
崔浩:纵观天下之思想精髓,唯天师道可领。且此道清静无为,最能平定人心。请圣上下旨取而代之。
拓跋焘转身对佛,良久:若要言顺,必先名正。传寇谦之。
午时,烈日炎炎。仙风道骨的寇谦之打官道飘逸而过。
后面的宦官跟着一路小跑,时不时的悄悄擦汗。
书房内,拓跋焘和崔浩下棋。刚用过午膳,崔浩有些犯困,强打着精神和全神贯注的皇帝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