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每个群演都是不同的个体,也各怀鬼胎,偏偏凑在一起,就是相同的感情基调。
基于两者的交相辉映,演员这块果然被张导拿捏的死死的。
还真想看到那些不入流的小鲜肉被他捏着调教的模样呢
这个我相信应该不远了哈
题外话少说,最后就是呈现手法了。
呈现手法其实还是老手法了……同样的三条主线交叉推进。
第一条,村民们驯服王玲的进度。
第二条,王玲的心理转变。
第三条,鬼的伺机待发。
三条线有好有坏,好处是剧本立体,坏处就是容易纠缠在一起,叙述不清。
但这里,导演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将三条主线分时间段。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前两条主线推进,到后半部分,第一条主线完成,第三条主线又出现了。
虽然听着很巧妙,但其实也就一般,这呈现手法就纯粹是为了剧本服务了,没有太需要注意的地方。
综合起来,两高一低一平,给出6.5分的拍摄分数。
好的……硬核的东西中医说完了!
那么接下来便是剧本分数了。
这也是我每一次写疤工作室的影评最激动的时候。
不会真有人来是看疤工作室的拍摄有多牛吧?不会吧不会吧?
肯定是来看剧本啊!
咳咳……下面进入正题!
剧本分数是根据故事的脉络起伏,逻辑性,以及寓意三个方面进行打分。
但这一次,其实三者很难分离,脉络夹杂着逻辑,两者又共同推出寓意。
那这次就不单独打分,而是按顺序一个个讲清楚。
《救我的故事脉络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一个妇女被拐卖了,然后想逃出村子的这样一个故事。
那如何让这个故事变得出彩?
他选择将王玲彻底击入深渊,再把鬼拉出来形成转机。
那心思就在两个地方。
怎样把王玲击入深渊,鬼又怎么杀人呢?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把王玲击入深渊肯定不可能随便两句话说服王玲,或者打骂屈打成妻,这样脑瘫的情节根本就不被相信。
在此,导演做了很多功课,选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驯服套路。
打造心理依赖,让王玲从心里爱上张五。
所以才有大戏,才有故作憨厚。
这一套驯服流程即不会无聊,又不会血腥,还能有说服力,是比较适合放在屏幕上的方式。
当然,大家不要天真的以为只有这一种,那些村子哪个不是十种八种方法一起调教的呢
而后面的鬼报复,基本都是对照的前头折磨王玲的方法。
这里很有寓意,当初驯服王玲的方法,反倒成了自己的死亡方式,很具有反讽的味道。
脉络穿插着逻辑性,体现了这部剧的严谨。
但是!
其实这些只要看过剧,或者多看几次,或多或少都能悟到。
真正的疑惑点是什么?
第一……为什么那些女生死的时候都变成了稻草人,而男人不是?
稻草人通篇电影都没有出现,用稻草人的形式死掉,是不是有点突兀了些?
这是没想明白,还是一个设计呢?
第二……在末尾,王玲为什么会死?
只是单纯引人深思,还是有背后的原因?
这其实也是我纠结的点,实话实说,在我敲下这行字时,我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我只能说出一个,我觉得可能的答案。
第一个,为什么她们死的时候会变成稻草人。
我们先来想想什么是稻草人。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用来驱赶麻雀的工具人。
请注意,当初在柴房里,小翠劝告王玲,用了“稻草”这个词。
“稻草是张五对王玲爱的体现。”
当时王玲天真的相信了,可我们想想……稻草是什么啊?
稻草不过是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垃圾,要么就是焚烧,要么就是做个稻草人。
就是这种烂大街的东西,竟然被王玲当成了张五爱意的体现,相信了这么久。
真正喜欢为什么不是被子,不是枕头,是稻草呢?
他根本就不爱。
她觉得自己很傻。
用稻草杀死村民,也是一种反击,对自己的警醒。
她就是稻草而已。
第二层寓意,出自稻草人身上。
稻草人用途是恐吓。
那么反过来说,就是它不存在任何的攻击性,只有恐吓这一种方式。
这是不是很贴切农村里的女人?
当他们被拐卖到农村,她们唯一的反击便只有恐吓,她们试图像稻草人一样吓走这些人渣。
可是人渣不是麻雀,他们知道她们只是稻草人。
她们没有任何反击的能力,只能像稻草人一样,被插在这片罪恶的土地上。
同时……她们的恐吓能力还被保留着,用来恐吓一代接一代的女人。
像小翠一样,被胁迫着去到柴房,用自己的经历吓王玲,让她恐惧,让她屈服。
在最后,所有的女人都变成了稻草人,其实是想说,她们在这里活成了稻草人。
但她们其实不是稻草人,她们是人,她们能反击。
他们最后不还是用稻草杀了自己的男人吗?
当他们摆脱了对自己的约束,完全可以做到一换一。
她们都是可怜人,但她们有别的选择,尽管很惨烈,但终究可以摆脱活成了稻草人的结局。
以上对稻草人的仅代表个人解析。
那么在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个疑问,也是大家苦苦纠结的疑云。
为什么王玲在最后会死?
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