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花种只是个幌子,最难开花的不正是已枯死的花种吗?”
李献承脊背挺直面含怒色,却仍带着读书人的风度,“只不过,君子非礼勿听,在下才入府做事,大小姐就过问别人的私事,是否有欠妥当?”
灵栖看他一副鄙夷不爽的模样,心火也燃了起来,正要开口时却被楚清宁拦住。
“我可不是君子,只是一个小女子,我也只是好奇你是否有奇怪之处这才命人打探。”
看着他恼火的眸子,楚清宁抿唇笑道:“我留下你有两点缘由,其一,李嬷嬷在太傅府将近二十年了,是府里的老人。我敬重她,你是李嬷嬷的侄儿,我也自会帮扶。”
“其二,我虽为女子但也惜才,在派人查访你的为人时,得知你胸怀大志且有治国之道,就不知为何你此次科举却白纸一张丝墨未落?”
李献承别开眼,目光落在那盆赤珠虞美人,他轻笑一声,“疑人勿用!我李献承虽不是什么世家子弟,但也是读了几年圣贤书的,还不至于为了生计抛下心中底线。”
“大小姐,这花匠一职在下实在无法胜任,还请另觅良才吧!”
他端正地朝她行礼,转身就要往花房门口走去。
楚清宁放下手中的花种,沉声道:“你不想想李嬷嬷吗?她年纪大了又无儿无女,你离开太傅府以后又能与她再见几回?”
他脚步一滞,想起姑姑方才慈爱的模样,还说日后要好好照顾他……
“你究竟想如何?荆川也没有一条律令是不准科考交白纸的吧!况且在下又没有签卖身契,说与不说都是在下的事……”
“误会!我早就说过了,方才的一些话只是好奇所致。问不问是我的自由,答不答那就是你的自由了。”楚清宁抬手制止他的辩解。
接着,她便朝灵栖使了个眼色。
灵栖会意,从袖袋中拿出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递给李献承。
他接过,抽出里头的信纸,还没展开他的脸色就蓦然一白,手指微微颤抖,他嘴唇跟着颤了几下。
楚清宁将他的反应尽收眼底,温声道:“这是你刚到上陵城就请人秘密送去兵部的几条良策,可惜压了数月兵部侍郎根本不曾看过。”
“敢问小姐,这又是怎么到你的手中的?”李献承双手一紧,那张信纸便被皱成了一团。
“是灵栖买通了兵部侍郎府中的打扫丫鬟,据那丫鬟说这封信就扔在装废纸的花瓶中,过不了几日也会被扔去后厨煨火。”她目光定定地看着他。
“煨火?呵,可笑!”李献承似乎情绪大落,抬手就将那封信撕碎了,冷笑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何其不幸矣!我也试图进朝堂为国尽绵薄之力,但没有慧眼识人的良主,科举对我这样的村夫有何意思?”
楚清宁淡然地看着他,她只是个小女子,前世受人戕害,今世才多为自己筹谋而已。这荆川的江山都是姓萧的,朝堂社稷如何她不管,她只要萧珽没有机会坐上那张龙椅。
“你原先只是找错了人,仔细想想,放眼满朝也只有一个人能让你大展心中抱负了。”
“谁……”李献承抬头看向楚清宁,眼神中有几分局促,似乎想到了谁,“摄政王萧誉璟?”
在这朝堂之上,能看得清明的没有几人,但萧誉璟绝对算得上一个。
他谁的面子都不会给,且喜怒无常,连皇上都怕让他七分,这样的人杀伐决策只凭他看人待事的分辨力。
若成为他信任的人,颁布新策绝对容易很多,只不过,他一介草民村夫如何能入他的眼?何况王府那样森严的地方,他没有允许也进不去……
楚清宁看出他在动摇,但还是不敢开口确认。
她走到他面前,把散落在地面上的信纸碎片捡起来,抬手递给他,“我方才也说过了,我惜才。”
“若你愿意好好为我做事,我便将你引荐给摄政王。你可以和李嬷嬷打听打听,前几日王爷救下了我,还亲自送我回府,我们也算有患难与共的交情,若我开口,他定会接见你。”
沉默了一阵,李献承的目光一直在打量楚清宁,他不明白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姐,怎么会有这样的识人胆魄。
他心中所想,仿佛一丝不挂地被她看透了,他不觉得羞耻,反倒有一种满心愉悦的感觉充斥着他整个胸膛。
没有犹豫的,他抱拳朗声道:“好!若大小姐愿意做伯乐,那献承也愿意做您的千里马,甘愿马首是瞻!”
“嗯。”楚清宁点点头,心中也是心喜,不过她是得逞的窃喜,凭借着前世微薄的记忆,她只不过是钻了个空子。
李献承是用兵奇人,她收拢了他的心,再举荐给萧誉璟,那她就成了牵拢两头不可或缺的人,也就是说她替代了原先的翊王。
将花房的钥匙交给了他之后,楚清宁便带着灵栖和回了意欢院,而月影则先带他熟悉一下府中能去的地方。
路上,灵栖将那枚药蛊花种递还给她,“小姐,您为何在那堆花种之中放这颗没见过的花种呢?”
摸了摸花种上面自然形成的纹路,她嘴角勾起一个弧度的:“师傅的书中记载,这种花有毒但温和,这花种本就是死物不会开花,但只要种进泥土内,它周遭就会生长出紫色的细茎,叫做紫绛。”
“怪不得小姐派奴婢去找到那封信件,又花银子疏通了敬仕院的考官大人,这才知道这些事。”灵栖恍然顿悟,小姐果真是心思细腻。
“是啊,李献承虽然来自农家,但心系社稷,即使不进朝堂那又如何?他命中注定会被萧誉璟赏识,成为妙计军师。”楚清宁不幸于那样的遭遇,却又幸运于掌握了先机,如今她只待好好学好医理。
不仅是父亲,就连李献承,她也要让他们免于上一世死于病痛的折磨。
一会到意欢院,她便屏退了所有丫鬟,开始认真研读《从医令》。
简单的望闻问切在此书中被具体化,也最是适合她这样的初学者,她一字一字地读着,生怕错漏了一句,又在自己手腕上试着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