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师出有名。
但是,现在强盛如秦国,在这个早已礼崩乐坏的时代,出兵伐韩,哪里需要什么名义?
秦王异人微微一笑,说道:“无碍。韩非子不愧是韩国有名的智者,连这等重要的场合都能思虑,为国之境况深感忧虑,为国谋划,寡人钦佩。”
“秦王谬赞。”
“韩非子,寡人久仰你之大名,知道先生深谙法制,有治世之才,寡人甚是爱惜。不如先生留在咸阳吧?寡人封先生为客卿,当日夜恭听先生之教诲。”
“秦王盛情,韩非却之不恭。”
韩非欠着身子,叹道:“只是韩非粗鄙之才,恐入不得秦国的庙堂。”
“先生何出此言?”
异人笑着道:“我秦国用士,不唯秦人。先生虽是韩国宗室子弟,但寡人不在意这些。先生留在韩国,不得韩王之重用,韩国现在又是如此弱小,已是千乘之国,苟延残喘,恐无有先生你的用武之地啊!”
“秦王,韩国再弱,韩国再小,也是韩非的母国,还请秦王莫要非议。”
闻言,秦王异人叹息一声,摇摇头道:“先生明珠暗投,真是让寡人感到可惜。”
异人的确爱惜韩非之才。
秦国用士,不唯秦人,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用人,向来是唯才是举的。
商鞅献固本之策,编什伍之民,兴农战之法,立国之威信,逐步取得了河西之地的控制权,扭转了秦国长期受魏国压制的局势。
张仪献离散之策,巧舌如簧、长袖善舞,疲楚弱楚,破魏楚、齐楚之盟,在秦、楚、齐鼎立格局中赢得先机。
后面更有范睢献蚕食之策,远交近攻、虎视三晋,连击韩国,以有上党,“得寸则有寸,得尺亦有尺”,步步为营、日益精壮。
魏失三才,皆成秦之栋梁,献兴秦三策,皆中治国肯綮。
秦用函谷雄关挡住了六国之师,但对于六国人才却敞开大门。
随着战国竞争不断加剧,秦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暗挖各国“墙角”。
最迟至昭襄王中后期,秦国已经建立起组织严密的“猎头”网络,开展搜罗六国人才的专项工作,范睢入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国使者王稽发现范睢,看似是一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仔细分析,却是必然结果。王稽表面上是秦王派遣出访魏国的“谒者”,实际暗中执行招募人才的重大任务。
在魏国期间,他时刻高度关注“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利用每一个机会打探情况。王稽具备职业“猎头”的一切素质,眼光独到,第一次和范睢相见,“语未究,知睢贤”。
王稽如获至宝,怕夜长梦多,迅速向魏王辞行,带着范睢一同归秦。
王稽不是昭襄王唯一的特使,秦国的“猎头网络”深入到六国之中,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老幼不问,文武全收,唯才是举。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流量为秦国带来了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