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发展产业的事情已经迫在眉睫。每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必须要因地因时制宜。前些年,一些地方没有认真做前期市场调研、发展规划,就引导农民一窝蜂种植水果、砂仁等,由于参与的人陡然增多,供应量一下增大后,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卖不出去,挫伤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心雨到冬水村后一直在思考发展产业的问题,她觉得上次和郁呈在西川图书馆的时候,郁呈说得很有道理。农村要发展产业选择项目是一个方面,更重的是得要有能人来带动,以及大量资金的投入。
从心雨去参观学习的几个扶贫示范村来看,也印证了郁呈告诉她的观点。那些村之所以能发展起来,除了选择适合村情的产业,要么就是有本村的致富带头人,带着村民一起干,让大家一起致富;要么就是引进了一些中小企业来建农业产业项目基地,这种方式更加集中了人才、资金优势,还有较好的管理理念,所以成功的概率较高。
现在,县里的产业发展周转金也安排下来了,各个乡镇都在想办法用活这个资金。一些自身基础条件差的,就依托县里的龙头企业,乡镇整体把资金投入企业,每年分红给贫困户;一些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就通过村集体与致富带头人联办合作社,或者将资金入股到现有合作社的方式,把产业周转金利用起来,让贫困户既分红又增收。
上面这些方式,对冬水村来说,都不适合。首先冬水村种植的基本都是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以自给自足为主;果树也是各家零星的栽种,东家几颗桃树,西家几颗李子树;养殖方面,还是传统的猪、鸡、鸭、鹅,有两个私人鱼塘,都没有怎么管理。可以说,冬水村的种养殖业都没成规模,也缺乏致富带头人。
心雨曾经和柳怀生、何正里一起商量过冬水村产业发展的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一个结果。他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种植水果和搞养殖上,但是具体到种植什么水果,养殖什么牲口上却还没有达成一致。
心雨想过,自己在冬水村的任期只有两年,要想快速地干出成效,发展一些短平快项目是最好的,比如养猪、养鱼之类的,一年之内就可以看到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农民自己去养,就算每户贫困户送他们几个猪仔,这一栏卖了,下一栏他们不一定还会继续养,就会出现当年增收、次年无收的尴尬局面。
这些,都不是心雨想要的。她想的是最好能够引进公司进来,把贫困户和村民组织起来,就在冬水村发展一个什么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组织体系,让村民可以有效参与到发展产业中,形成持续增收的良性格局。最终摆脱那种突击性的增收,消除返贫的隐患。
对于产业发展这个问题,心雨还曾到镇上找过镇党高官高东平,但高东平的想法和心雨的想法出入较大。
高东平说,“福乔镇3个贫困村的产业基础都比较差,镇上的初步考虑是把每个村的20万资金集中起来,投到县上的龙头企业,每年按一定比例分红。”
心雨对此很不赞同。她知道镇上这样做无非也就是图省事,完成县里的工作任务要求。
心雨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向高东平极力争取说,“高书记,冬水村这边确实产业基础较差,正是因为差,所以我准备给他们培育产业支撑,将来有一天我离开冬水村后,这里的产业还在,村里的老百姓就还可以持续增收。”
高东平说,“你想发展冬水村的产业,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你知道一个村培育产业基础有多难吗?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是看不到成效的。把产业周转金投入龙头企业,老百姓当年就可以有收入了。”
心雨说,“发展农村产业确实时间长、见效慢,而且还有很多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当前,而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啦。况且把钱投到龙头企业去,谁又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发展好,他们也会受经济环境影响,也会有效益不好,甚至破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