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海盐腔大家肯定没听说过,海盐腔是传统的戏曲唱腔。
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江浙一带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共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海盐腔的音乐为曲牌联套体结构,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演唱时,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管弦。如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腔调清柔、委婉。海盐腔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至明万历年以后日趋衰落而渐绝迹。
海盐腔,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因此,“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王骥德《曲律)。
海盐腔发展到近战,已经几乎绝迹。
杨锦的爷爷为什么会海盐腔,这还要牵扯到其祖上了。
杨锦本该是杨家皮影第九代传人,因为父亲改行,所以才成了第代。
而往上倒了那么九代,那就是四百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时期。
杨锦家第一代从事皮影戏的祖辈,便去了大江南北,学习各地唱腔,也曾到过江浙一带学习海盐腔。
所以陕北杨家的皮影是从明朝时期一直传下来,没有断过的。
阿爷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去过各地学习当地的皮影。
不过因为阿爷青年的时候身处战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壮年时期便去各地继续学习皮影艺术。
杨家祖祖辈辈都是如此,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容纳进自己的皮影里面,而在杨家祖辈的眼中,皮影也早就没有了地方之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皮影,叫做中国皮影。
这也是为什么,阿爷会把唐山皮影《大闹天宫这一段教给杨锦,也会让杨锦去表演泰山皮影的原因。
在阿爷看来,人是有国籍之分的,可艺术是没有的。
杨锦一直说的前些年,其实是十多年前了,那时候有位唐山皮影的大师发现阿爷会海盐腔,而且是全部海盐腔的时候,简直是惊为天人,也震惊了艺术界,否则阿爷怎么能够成为艺术家的泰山北斗。
可即便杨锦家有位戏曲界泰山北斗的存在,可家庭情况依旧不乐观。
阿爷的心中一直有股气不顺,所以很多人邀请阿爷出山,阿爷都拒绝了。
杨锦也不太懂阿爷明明可以稍微的改变一下自己家的生活状况,可为何一直不有所行动。
后来杨锦有些明白,阿爷是在气这个时代,气皮影跟不上这个时代,也在气这个时代的快餐文化在腐蚀着传统艺术。
老一辈的人有多执拗,杨锦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