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兵仗局,来到中海西面,宋应星正在大造厂房,看到崇祯,走过来说:“皇,臣的砖坯制的有一些了,什么时候搞煤呀?靠木材烧制太慢了,质量还不好。”
“这是孙大人和毕大人,叫到一起就是为了煤和钢的事,有了煤钢才能谈工业发展啊,咱们明天一起去门头沟瞧瞧。”
“孙大人,朕需要五千户工匠,你在兵部行文,调地方卫所、制造局、江南造船厂等地方匠户来京,准予脱籍成自由民,来皇城干活给足工钱,子女可以进皇家学堂读书做官做将军。内务府宋应升大人也在京畿、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南直隶招募民间匠户,一视同仁。”……
第二天,崇祯皇帝出京城,没有銮驾,只带一千御林军,孙元化,毕懋康,宋应星,卢九德,还有袁妃的父亲袁佑陪同。
首先到了门头沟的王平庄。这里是京城的几个勋贵合伙开办的煤矿,属于这个时候北京最大的煤窑了。
北京的采煤业,远自元代开始,即集中于西山门头沟一带,当时曾出现过封建官府征工开采的煤窑,也有寺院经营的煤窑。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这一带开始出现民间采煤业,而且为数众多的民窑,大大超过了当时的官窑。从那时开始,门头沟一带所产之煤,也就成了供应北京地区民间用煤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明清两代私人开采的民窑,一般都是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也有“伙本落尾”作窑的,即几家从邻近拥有煤窑的地主手里,包下来旧有的几座煤窑,进行联合经营,然后按股份大小分成。
这些民窑开采的办法十分简陋,技术水平很低,挖煤工人只要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就能作工,因此,附近农村中以及外地来的大量闲散劳动力,不断向煤窑集中;有的是农忙期间种地,农闲期间作工。那些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更把下窑挖煤作为他们的谋生出路。
当时挖煤工人每人每日按挖煤五百斤计算,只给工资五十文;拉煤工人每人每天约给二、三十文不等。那些为生活所迫出卖劳力的窑工,每天在毫无安全措施的井下采煤,经常发生伤亡事故。
当时这些民窑除业主之外,设有管账、帮账等等,下窑采煤主要由大作头、小作头指挥,工人食宿的地方叫作“锅伙”。门头沟一带由于民窑集中,此地的村庄也就逐渐由农业村演变为工业村,立了许多“锅伙”,拉骆驼的运煤脚夫和其它商贩也大量向此地集中,使其成了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小市镇。
矿区的“锅伙”名义是工人食息之所,实际形同黑狱。窑主同开设“锅伙”的业主串通一气,狼狈为奸。为了防止窑工逃跑或中途不干,锅伙矮房的周围筑起高墙,遍插棘刺,只留一小门,以通出入。锅伙内设有烟酒货摊,任昂其价,每遇窑工买用,即将应付工资克扣,新陈拖累,越滚越多,严寒盛暑,不得脱身,只有甘当窑主的牛马。至于身患重病的窑工,往往不等身亡,即被抬出抛之荒野,任野犬残食。连当时的政府都不得不承认锅伙“积弊已久,残害多命,一经诓入,即同黑牢”。据有关史料记载,京西矿区每天亡命于“锅伙”内的窑工不下数十人。
016章完
编辑说,成绩不好,只好求一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