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日鲜闻一下就成了所有新闻信息最全的手机平台,用户量蹭蹭蹭往涨。
这对各大报刊媒体形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但是,各大报刊因为传统媒体的思维时间比较长了,加当日鲜闻最开始用户体量也不算大,所以就没有太过重视。
这让当日鲜闻获得了一段非常宽松的自由探索发展时间。
那时候,张二孟先是用简单的图片、文字试水基于机器学习的信息分发,推出了内涵段子、搞笑囧图、内涵漫画等十几款应用,表现还不错。
尤其是“内涵段子”在娱乐类APP中一度排名非常靠前,这其实是当日鲜闻的前身,或者原初模型。
在内涵段子等多款应用试水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之后,当日鲜闻才正式线对外推广起来。
当日鲜闻的定位,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推荐内容产品,自称“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
在当日鲜闻成功之后,很多人都赞扬这个理念。
正是这一理念,当日鲜闻才取得了后来令人艳羡的成功。
可是,大众根本没有认真去思考过“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这个理念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直接暴露了当日鲜闻的强盗思维!
你只做一个APP,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就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为自己所用,但是你既没有获得别人的同意,也没有在事后付给别人应有的报酬。
就那样白拉拉地把全国所有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成果,强行拿来为自己所用了。
但是,那个时候各大新闻媒体忙于自己的事务,根本没怎么注意到当日鲜闻这个东西!
这让当日鲜闻有了充足的研发时间,随后推出了一系列算法。
用纯技术算法手段从海量的内容中去搜索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最关键的是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定制化”推送。
当用户使用微博、球球等社交账号登录时,它能在5秒钟内通过算法解读使用者的兴趣DNA,用户每次操作后,10秒用户模型,使用次数越多,越了解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
这在信息爆炸时代,面对着看不完信息的人们,一下就抓住了大众的需求。
一个热点新闻刚刚出来,几秒后就被当日鲜闻抓到了,然后就成了它的新闻,而且速度比任何纸媒要快,推送比任何网站都精准。
这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爱,充分享受道了移动互联网初期的红利,一下获得爆发式增长。
线仅仅90天,“当日鲜闻”便获取1000万用户,年底的时候日活跃用户就达到了100万。
但当日鲜闻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点击新闻标题后,会跳转到新闻门户的原网页。
当日鲜闻还对被访问的其他网站网页进行了技术再处理,只显示内容,其他的一概处理掉。
这一操作涉及到了版权问题,一下子让各大门户网站注意到了当日鲜闻。
这时候,当日鲜闻才引起新闻媒体机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