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才是枭雄之才。
“也是,那么,我便回去了,下月初三,洛阳见了。”
曹操拍打了一下李治的肩膀,舍不得啊。
很多年没有遇到这么让人热血澎湃的小老弟了,若是能多待在一起就好了。
……
六月月底,农田良好,商道繁华。
各地治安达到路不拾遗。
李治的政策,推行在了陈留的每一处地方。
而这个时节,当时发放出去的【州求贤令】也发挥出了效用。
甚至李治怀疑,刘备三兄弟跑来兖州陈留郡,可能也是这求贤令的作用,只不过,刘备他的确不想用。
关张二人的缺憾也多,不如高宠典韦这般,勇武过人,又忠心耿耿,还没有傲气。
在李治已然准备好去洛阳的行装时,又有不少人来到了陈留。
但他们没有选择到城主府递帖子拜会,而是率先到外城的学堂之中,去看看所谓的办学之地。
来的人颇为儒雅,但多是面露狐疑之色。
来着有多人,荀氏之中,有荀彧,荀攸叔侄。
尚有年仅14岁的郭嘉,还有陈氏的陈群。
都是些名士,只有郭嘉毫无名气,还只是求学之人,但聪明伶俐,在乡里颇为令人瞩目,是以也跟随到来,久闻陈留郡乃是当今安宁繁荣之地,主要是得李治大人的多种策论。
他们啊,是不信,所以要亲眼目睹一番。
荀氏叔侄二人都因党锢之祸,闲赋在家,并且修身养性,未曾参与多少争斗,也未曾在私底下坑害过寒门子弟,都是儒雅之士。
外城的学堂,在稳固了之后,是有蔡钧来操持,他本身学识也足够教导孩童,所以领了许多年轻学士教学传道。
“学堂倒是颇为有模有样。”
“却不知,学堂之中,所学如何?”
几人走进学堂,互相交谈了一番。
“我只当李治大人是沽名钓誉,实则策论另有其人,现如今这世道,如果不是亲身侧夜长谈,如何敢轻易栖身?”
荀攸如此说道。
“放肆!!”
“胡说八道!!”
刚说完这话,忽然就听见身旁传来一声大喝。
众人回头看去,却是个未曾谋面的老者。
蔡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