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生活日常(1 / 2)武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从一诺上学后,家里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一直做编辑的朱墨,就想趁自己还年轻,继续去当记者,跑采访,写稿子。

这几天,编辑们坐在办公室里,都在闲聊一个话题。

“马上中层干部又要全体起立啦。”

“你这次可以去冲一个正职。”

“别抬举我啦,狼多肉少。算了吧。”

“感觉每个部门刚稳定住,又开始折腾了。”

“折腾吧,不折腾咋办。大敌压境,领导们总得有个姿态吧,能用的招,不都得用上吗。”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西城日报近几年开始对人员实行一年一次小调整、三年一次大调整,为的是让“能者上、庸者下”。

这一年,恰遇采编岗位三年一次的大调整,中层干部要“全体起立”,职务清零,重新竞聘上岗。

这种人员调配的方式,经过几年的运作,在西城日报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所以,中层干部重新竞聘上岗,很快尘埃落定,各就其位。紧接着,各部门人员开始双向选择。朱墨借此机会,就从要闻部到了采访部,分管财税、金融、科技等战线的采访报道。

“朱墨,这几个线都不好出稿子。”要好的同事悄悄提醒朱墨。

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分配给朱墨的这几条采访战线,长期以来都不是出新闻的地方,出好新闻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采访部开会分配战线的时候,朱墨是主动要求负责这些战线的。也许是因着张智的关系,朱墨对科技这条战线的感性认识就多了些。她觉得这条战线其实是一座新闻报道的富矿,一旦出了新闻,就一定是大新闻。

而对财税、金融这两条战线来说,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已经进入国家决策层的视野,在财政支付制度、农村税费制度等方面,一项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已渐次在全国铺开。

多么好的新闻源啊。朱墨庆幸自己及时调整了岗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拨款方式,都是在上一年拨款额度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财政年度结束的时候,结余部分要全部上缴。这样一来,便形成一个怪圈:有些部门宁可多花钱,谁也不愿意去省钱再上缴。

这方面,就发生过一件让人很是费解的事情。据说,南方某城市的地铁线,实际建设费用比预算投资节约了近20亿元,可工程负责人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因为“钱没花完、绩效不好”,挨了批评。

因此,财政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然而,但凡一改,就会涉及各级各部门的利益,引发诸多矛盾,导致部门和单位借改革之机,突击花钱。

为了营造出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良好氛围,配合改革政策在西城的落地实施,朱墨在第一时间采写了《让财政资金不再是“唐僧肉”》的深度报道,

张智也对这种改革很感兴趣,认为可以将其移植到他所负责的部门工作当中。

一个周六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懒洋洋的味道。午睡过后,张智和朱墨两人躺在床上聊起了这个话题。一诺趴在床边的写字台上做着数学作业。

“我可是现学现卖。传统的财政资金支付制度,流经环节太多,资金使用单位拥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这就导致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很大,被截留、被挤占、被挪用,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朱墨向张智介绍她在采访中所了解到的情况。

“那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如果不改革,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就有可能出现‘缺斤短两’?”张智问。

“是的,你很聪明。”朱墨调侃了一句。

“爸爸就是聪明,我的数学题,爸爸给我一讲,我就懂了。”一诺抬起头插话。

朱墨接着说:“按之前的制度,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但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了纠正和挽回损失的机会。”

“那么,这种新的国库集中支付政策是否就意味着,在资金拨付之前,就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实现对每笔资金的全过程监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