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红一号”是无限生长型番茄,后续产量不可能说真的无限,但是在接下来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后续产量还是很可观的:“奥红一号”一亩地的最终产量,实验地数据是标称1万2千公斤上限。
许汉虽说是露地栽培,连个大棚都没有,比不上试验地环境,但是他用了“神性1号”进行了番茄改造,效果还很好,想追一个实验地数据不算贪心吧?
那就按照1万2千公斤,也就是2万4千斤来算。
这么多后续产量都按今天这个收入来算,粗算之下两亩地能创收14万!扣除掉之前的投入成本,利润也能有个十二三万,时间成本前后加起来则是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他种这两亩番茄,平均下来每月有2万多的收入。
这笔账一算下来,许汉人都恍惚了。
月入2万……
就算是对未来盲目自信的19岁许汉,都没有想过自己能有这样的收入——2004年时的他觉得月入1万已经是绝对的成功人士了。而月入2万的收入,也让他有自信能够养得起这个家,让父母不用一把年纪还这么操劳了。
他的人生终于触底反弹,终于有能力承担起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了!
这种收入,约莫也算半个人上人了吧?
许汉嘿嘿傻笑着,可马上他又皱起了眉来。
但是……
他扭头看了一眼后边的车斗,里边还有三四百斤的番茄呢。
在无人机+小艾的组合拳下,他确实没有被城管抓住过,可是寒江市的城管实在太敬业了,并非一些落后地区的城市可比。
在城管的高强度巡逻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打游击战了,一天下来真正卖番茄的时间并不多,因此,虽然他的番茄卖的很好,可到现在还剩这么多。
这还只是第一天。
“……小艾,”
许汉看看四下无人注意他,轻声唤醒了小艾,“接下来两亩地番茄的日产量能有多少?”
小艾立马就回答了他:“根据多期数据对比,两亩地番茄的总日产量预估在800斤左右。”
“800斤……”
许汉既喜且忧:他喜的是,这个产量,说明这两亩地最终的总产量确实很值得期待,他忧的则是自己的出货能力不足。
靠摆摊,费时费力占用大量的时间成本不说,货看来也是出不完的,他得找个新的出货渠道才行。
那就只能走批发了,价格肯定是低了点,但是总比货卖不出去烂在手里的好。而且他现在好歹是“神性复苏委员会”的继承者,天天把时间浪费在跟城管打游击上,实在不值当啊,有这个功夫说不定多创造出很多别的价值来了……
许汉想着,打开了手机地图查找起寒江市的批发市场来,很快就选定了离他最近的一家叫做“盛安隆”的农贸批发市场。
他兴冲冲地开着三轮车过去了,结果在里面转悠了一圈后,他又灰溜溜地出来了。
这里面的报价实在太低了!
他在里面转悠了一圈,市场里面那些个档口的批发商只肯开出1块6,1块7的价格,还说这已经是给他的优惠了。
“哎哟小兄弟,你四下里去问问,今天的收菜价是不是1块5一斤?我也是看你的番茄品相不错,这才出到1块6,你去别家绝对拿不到这个价!”
“一口价,1块8!以后你的货要都是这种水准,我也全都要了,价格就在每天收菜价上再多给你20个点!……你要是不相信就去别家档口问问,我这里能给到你的绝对已经是最高了!……”
要是之前,估计许汉也就接受了,可是他今天卖了一天的3块一斤,骤然被砍了将近一半,实在有点意兴阑珊,不想接受。
这相当于让他从月入2万,变成了月入1万啊。
于是他又在手机地图上找了一家农批市场,开车过去问了一圈,结果问下来的结果一模一样,出价最高一家出的还没盛安隆那边高,最多也就出到1块7。
两家一问下来,许汉也算是看明白了,要是想走批发的话,他这些番茄确实只能走出这么个价格来。
其实想想也是,他到货物卖给了批发商,批发商想要赚钱,就要再加点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加钱卖给顾客,这一层层加下来,差不多也就把1块6、7加到3块多了。
月入1万就1万罢,总比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好。
许汉安慰了自己一番后,又开着三轮车厚着脸皮回去了盛安隆农批市场,准备去找那家“嘉悦批发行”出货,也就是出到了1块8的那家。
结果他车子还没开进盛安隆大门呢,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许汉到一旁把车停下,拿出手机一看,是个寒江市本地的陌生号码,接起问道:“喂,找谁?”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
“许汉啊?我黄荣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