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晏晏觉得不负此行,咱们来西川也算值得了!”顾辞终于露出连日来难得的笑容。
“是,多亏了二公子,晏晏在此诚挚谢过!”不知是否因与禾时相处久了,晏晏也渐渐抛却了那些繁复俗礼,此刻竟嘴上说着感谢顾辞的话,手却紧紧挽着禾时。
对于晏晏这些小小的改变,不止顾辞,韦禹也看在眼里。看着这两个正值风华,性格迥异却亲如姐妹的姑娘,两人相视一笑,默默跟在身后。
西川的灯会较之康宁城更加多彩,丰富,而又比南潼盛大,可谓是中原最值得参与的民俗盛典。
自东街口起始,沿途皆挂满各式彩灯,据说这些灯全都是由城中妇女亲手制作,灯里还写着对丈夫的殷切祝福,东西二街共挂九百九十九盏,象征天长地久。
再往里去,来观灯会的人便一处处的聚集了,沿街两侧皆是各式各样的小摊或栅栏,若不费力往里挤挤,还真难看到个究竟。
奈何四人来的较晚,各处都已人头攒动,两个姑娘又不方便跟一群老爷们挤来挤去,故只有在外围瞧瞧热闹了。
“禹哥哥,什么都看不见!”禾时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向韦禹抱怨道。
“这里没有我们的位置,自然有地方等着我们,跟我来!”韦禹似乎胸有成竹,领着几人继续往前去了。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耳边有隐约的琴声传来,循声而去,三人惊喜的发现,在如此吵杂的盛会中竟有这样一处稍显冷清之地。
这是凉曲台,亦属西川灯会特有的风俗,以一高台为中心,凡有才者皆可上台竞技,若曲动千里,则全城皆为听众。
“那位姑娘弹的可是西川小调――四重山?”晏晏显然对凉曲台极有兴趣,静静听台上姑娘弹了良久,方才向韦禹问道。
“晏晏果真博学,竟连咱们西川少有人弹的小调都听过。”韦禹又一次对她刮目相看。
“晏晏并未听过,只在一本游记里见作者形容过,今日有幸听见,才知并非那作者才华盖世,而是这位姑娘曲艺非凡。”
“哦?那他是如何形容的?”听晏晏如此说,几人都来了兴趣。
“始于恍恍,又尽悠扬;中在汤汤,再尽迷惘;歇后茫茫,人尽断肠……”
“晏姑娘,好久不见。”
晏晏话音刚落,便有一位书生打扮的男子上前来。先是与晏晏打了招呼,后又依次向顾辞,韦禹躬身见礼。
晏晏一眼认出是那日同去成鹿郡的方协:“见过方公子!”
“今日出门时便想着,灯会上能否见到晏姑娘,没想到上天竟让在下这么快如愿了!”方协眼神直直地盯着晏晏,言语间又有些轻浮,这让她觉得很不舒服。
晏晏下意识的看了眼顾辞,顾辞会意,将晏晏拉到自己身边:“不劳方公子挂念!”
方协听顾辞这么说,先是一愣,后又解释道:“在下只是仰慕晏姑娘的才华,绝无非分之想,唐突之处,还请二公子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