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内,内阁七人一时相坐无言。
皇帝吹了一波天大的牛逼之后,也不等众人有何反应,直接就走了,也不知道皇帝到底在忙什么。
想那么多也没用,回归现实,对于皇帝的豪言,内阁七人自然是不敢相信的。
别说一千六万人口了,就现在能把陪都一百六十万人口的粮食压力顶住就不错了,皇帝实在是大言不惭,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能做到!
都说汉唐盛世,汉唐两代最鼎盛的时候,千年古都长安的人口最多不过数百万,而且这一点历来就是争议不断并无公认的……
更重要的是,如今朝廷内忧外患,陪都这一百六十万人口其实是畸形的、临时的,它已经完全超过了朝廷的能力范围。
所以张紞等人一开始的打算,其实是准备把这一百六十万人口,往其他地方进行分流,如此就能大大减轻陪都的压力。
至于这些被分流出去的人口所要面临的生存压力,只能强行按到地方官府头上来解决,强令地方官府尽其所能,解决不了的话也只能随缘了……
当然明面上是不能这么说话的,可事情只有这么办才是最合适的。
可是张紞他们不知道,他们认为这一百六十万人是朝廷是陪都的超级包袱,而朱云文却认为是一次巨大的机会!
人口多代表着什么?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然后耕地不够用,这么多的廉价劳动力的吃喝拉撒,总不能指望朝廷一力解决吧?
朱云文相信,只要是屁股不歪的智商在线的大臣,都不会脑残地认为朝廷得一直承担着一百六十人的生计。
那么,朱云文很容易就能冲开各种枷锁,比如户籍制度、陈旧观念等等,把大量人口引导到自己所需要的地方去。
工业!
准确点说,现在乃至往后一段时间里,只有手工业、轻工业,最多是制船工业,钢铁工业起步容易,但真正发展起来是需要很长时间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
当然了,一切事情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难题,人口素质、陈旧观念、科学技术、政治壁垒、外部威胁等等……
可朱云文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去做,事情就有希望的成功,哪怕只是亿万分之一又何妨!
如此,朱云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变出一批救命粮来,给予臣民们信心,让他们相信,跟着自己干是不会饿肚子的!
所以朱云文并没有急着和内阁大臣们全盘解释自己的长远规划,因为说再多也没用,没有足够的粮食,陪都瓦解只在旦夕之间而已。
内阁大臣们不知道朱云文的打算,更不清楚朱云文是盲目自信还是胸有成竹,想破了脑袋也没用。
徐辉祖是一个例外。
他可是率领第一批队伍南下的负责官员,来到地方之后也是他全权负责,完全当得起监国二字了,只是没有名分而已。
徐辉祖是和东厂头子张和一起南下的,也是第一个知道皇帝要开海的人!
南下途中,张和这个东厂头子除了和徐辉祖合作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之外,还给了他一张准入劵。
准确点说,是张和向徐辉祖借人,借用与航海有关的人才,至于数量,有多少算多少,而且张和那厮完全是有借无还的意思。
徐辉祖答应了,不仅尽心尽力地为东厂输送相关人才,他当时掌握着天底下最大的工匠队伍,等到了陪都就让家里立即准备从事与航海有关的行业……
至于回报,两人当时什么都没谈,总之这个便宜,徐辉祖被张和占得心甘情愿。
说回目前,徐辉祖心里在计较,瞧内阁这六个同僚的意思,他们似乎对此完全没有任何了解,自己该不该给他们说一声?
还是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