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还有大概半年时间,无论什么时代,高三总是显得忙碌、机械而压抑。
陈许倒不会感到压抑,但是依旧在忙碌的做着一些事情。
之后两天,他在上课时依着考纲将脑海中高考数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都拟出了框架,然后就是不断往里填充例题。
这是个细活,颇为费脑、枯燥,陈许只能以一天两页的速度进行着。
其余的时间,陈许都泡在了图书馆看县志。
这是逼不得已的选择,经济学与一般的自然科学不同。
一半而言,自然科学(除天文等少部分学科)都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得到数据,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但是经济学不同,它并不存在这样的实验室,它研究的就是人类社会。它需要社会拥有完善的统计系统,也需要大量的参考书籍。
而这些,陈许现在都没有。
陈许原本就想写一写更靠近金融市场的论文,毕竟更贴近自己的老本行,但是现在做实证类的论文缺乏数据,规范类的则是太过超前还有风险,写出来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刊物发表,也容易引起别人的质疑。
思来想去,还是写一篇关于经济史方面的论文最为保险。虽然脑子里没有现成的论文可以拷贝,但是前世好歹在券商也写过几年的研究报告,分析框架和方法那是手到擒来。数据就从县志里找,勉强够用就好。
特别是,陈旭对自己第一篇论文的要求并不高,写一篇可以刊登的就可以了。
这篇论文只是一块垫脚石,等到以后自己发表重量级论文的时候,有好事者回头看的时候,能发现自己早有研究经济的天赋。从而让自己的成功并不突兀。
而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写一篇经济史方面的论文,最好的研究对象就是——安城。
纵览县志,不管实用性与否,硬是要水一篇论文,总是有很多角度的。
比如说,淮河下游未改道之前,安城常年遭受洪涝糟害,人口大量流出,而北方旱灾时,又会有人口大量流入,故有“安城安城,一夜搬迁”之说。
这就导致了安城从古至今就缺乏延续稳固的宗族,我们可以和其他地区对比,通过研究粮食产出(剔除异常年份),来看看宗族存在在古代是否有利于土地产出。
又比如说,古时,金和银往往只作为储藏手段,而铜钱则主要作为支付手段,安城历史上大量的人口流动还会造成金、银、铜钱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兑换,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研究这三种支付货币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兑换比率。
……
这些论文主题都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得看县志中究竟有哪些数据可以挖掘,最后择优而定,选择研究主题。
安城历史悠久,积累下来的县志足足占了仓库里整整一个大箱子。陈许靠着杜成松和高一玮的帮忙才让这些书籍又重现天日。
当年管理书籍的有心人在书箱里放了不少樟脑丸,要不然十几年下来,这些县志不至于品相这么完整。
县志大概三四十本。文言文夹杂着白话文,幸好陈许的文言文功底还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