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九章 巧遇公孙鞅 法制先驱者(2 / 2)不想动的老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兄弟,这帮子整瞎叨叨,其实没啥意思,咱们不如找个地方喝酒去吧,最近忙的要死,难得出来一次,看那些士子辩论干啥。”

“喝酒一会再去,先看看热闹啊,我不是没见过啊。”

“好,你的,一会喝酒啊,别到时候又变卦了。”

三人开始随着人流向前走,终于,来到了接近城墙下的一处卖粮食的场地,这里地方倒是很大,可以容纳很多人,此时场地中间一块空地,聚集了很多看似身着深衣头戴方巾的士子。

雷云也是才弄明白,原来这种衣服叫深衣。以前雷云都叫儒衫长袍,没文化真可怕。

此时之间场地中的这些惹上了一个土筑的高台,开始大声的宣讲,然而下一刻,雷云直接就翻白眼了。

我草,这是什么语言?难道是传中的雅语,怎么和广东话差不多,严格还不是广东话,尾音很重,带有俄语的感觉,如果非要形容一下,这话怎么,就是广东口音的俄语。搞什么啊,这完全听不懂啊。

要后世的交通发达,雷云也是全国到处跑,或者业务,或者旅游,也不是就是方言菜鸟,起码各地方言都能对付几句,尤其是粤语,绝对不是白。起码粤语的歌就会不少。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就听不懂啊,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不行,完全不懂。尤其是一些话语结束的时候,明显的有俄语的那种抖舌头的尾音,这简直太那啥了,完全是一种颠覆,简直超乎了雷云的想象。

“哈哈哈,傻了吧兄弟,就知道你听不懂雅言,咱们聊,都是俚语,也就是各地方言,但我发现你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对景监,江乙,慎到,等人,好像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和韩国的俚语方言你都懂,所以我很奇怪,一个人怎么能懂如此多的俚语方言。”

“所以我猜你可能不懂雅言,没想到果不其然,你真的不懂啊,哈哈哈哈。”

“别闹,好好话,老兄,他们啥呐?”

“你看,现在台上的人便是公孙鞅,他现在正在他的着书,名曰赏刑。大概意思是: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

“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一赏者,利禄、官爵抟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愚智、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

“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扞城。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以扞城者,攻将凌其城。”

“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

“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下之人,不让一胜,以其钱赏下之人,不让一钱。故曰:百里之居而封侯功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阵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下之货以赏下之臣。”

“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戟戈,“搢”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哎。我兄弟,没有你这样使唤饶吧。不过这回公孙鞅倒是有点意思,这些之前没有讲过啊,看来是新写出来的,还行,这次还可以听听。”

这是。。。。商君书的赏刑。商君书一共29篇,兵家权谋论着中着佣公孙鞅27篇。其侄公孙鞅已失传,现存的商君书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约和第21篇御盗内容已失传。

这就是中国后世法律的启蒙,不同与慎到和申不害,虽然雷云认为,这样的法律太过残酷,也是秦二世国家就解体,中国再次陷入战乱的根本原因,但是这实实在在的是后世法律的启蒙,对中国历史,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价值。

这一刻,雷云仿佛在倾听历史,感受这个时代最辉煌闪耀的瞬间,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智慧光芒,中国法制历史传承四千余年,其总体的发展脉络、相互间渊源继承关系是异常清晰的。

不过,四千多年间,战乱不断,朝代更替,政权变换。所以从宏观角度看,各个时期法制的内容、特色也各有不同。

按照发展的阶段及风格特色等粗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先秦法制,秦汉至清末法制和近现代法制四个阶段。

在风起云游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698年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来到了春秋时期的齐国,这位青年才华横溢,很快得到撩到齐国大夫鲍叔牙赏识和举荐,担任齐国国相。

这位青年担任国相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此人便是法制理念的开创者,管仲。

此后李悝变法于魏国,压制着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中原五国也对其不无忌惮,如此空前繁荣的景象,而这种繁荣足足延续了一百多年。

公元前360年,年轻的公孙鞅前往秦国,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定法虽然严酷,但是让秦国实现了快速崛起的愿望,收川蜀,平义渠,让秦国过得了争霸下的资本,也足以名垂千古。

时间推进到了汉初,儒生贾谊、陆贾深刻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谅礼为治国之本的主张,以取代法家学。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综合了儒、法、阴阳五行各家的学,形成了新儒学。中国的法制进步戛然而止,停滞在这个时代。

但是历史总不会忘记和埋没有价值的东西,唐太宗李世民用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总结隋亡的教训,所谓动静必思隋氏,深刻体会到隋之亡,亡于宪章遐弃,不以官人违法为意。这使他惕然警醒,下令构建新的法治社会。一下子让中国的法制向前买进了一大步。

他,法乃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他自己严于奉法执法,虚心纳谏,由此形成了以法治相尚的贞观之治,后世称之为,贞观盛世。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之局,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提出建立议院、沟通上下之情为救国的良方。

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改革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召开国会,制定宪法,但遭到血腥镇压而失败。

1905年以后,又是在内外交困的压迫下,经袁世凯推荐,沈家本担任修订法律大臣。他以会通中西为修律的宗旨,以西方的大陆法系为模板,数年间改定大清律例为大清刑律,制定了民事诉讼法草案刑事诉讼法草案和民律草案。沈家本是精通旧律的大家,他制定的历代刑制考和汉律摭遗又把中国的法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历史上的法制人物多如灿烂的繁星,他们的思想贡献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法文化,法制人物缔造法律思想的艰辛历程是极其伟大,应当被所有人铭记。

“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及大夫、庶人,有不以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评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

“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而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

“晋国之士稽焉皆惧,曰:颠颊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征之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

“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放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外不用甲兵于下,内不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所谓一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孝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破,锐者挫,虽曰圣智、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

“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所谓一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此臣所谓三教也。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易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一而已矣。”

“兄弟,这公孙鞅的倒还不错,但是这是不是有点过了?不尊王法,罪及三族,砍手脚,割鼻子,这。。。。。。这公孙鞅是不是有点疯了?”

“还有,什么叫重刑民不敢试,要试试还不直接就造反了。”

“这卿相、将军以及大夫,庶人不尊王令,便是死罪不赦。这卿相、将军以及大夫,还好,臣下不尊王命,杀了便杀了。这庶人不尊王令也杀?这是不是要看是什么王命吧。

“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民之欲富贵,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我的,公孙鞅这是要干什么啊。”

“他是想全民皆兵,以战养民,简单就是让国家进入一种战时法制,一切以战争为中心和前提,调动举国上下最大的力量,无战功不与富贵,”

“这都不是关键,你注意后边,他要统一教育,抑制私学。这是要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育,这就是他的三教,若如此一来,其实所谓百家之便成了笑话,根本就无法传播了。他这是要把下百家之人都得罪死的节奏啊。”

“坏了,如此一来,公孙鞅根本无法在魏国立足了,这可怎么办?”

“这就不用老兄操心了,此人不是你魏国的人才,是别人家的人才,我想,他不久之后就会离开魏国,前往他国。至于他的这个法,能不能被其他国家的君王看上,也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雷云心里非常清楚,公元前361年入秦。公元前359年,开始变法。公元前356年,任秦左庶长,再次变法。公元前352年,任秦大良造。公元前350年,主持营建咸阳城,迁都,又一次变法。

公元前340年,因伐魏有功,被封啥之地也就是后世的陕西丹凤县城西,号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构陷谋反,被斩杀后惠文王将其车裂与闹剩

这应该就是卫鞅在魏国的最后一场谢幕演了,现在的时间正是魏惠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61年。

“兄弟,你这是何意?这样的人才自然应该留在魏国,哪怕是先蛰伏一下,从官吏做起,几年之后也不愁无法展现才华啊!!!”

“老兄,若是他真做了官吏,你认为他能在魏国活多久?他这样的言论,已经为百家所不容,我看,也就是兵家能认可他的想法。”

“并且魏国儒家势大,商贾遍地,你以为他这样的人就算是个官吏,儒家看不上,不愿意搭理他,这大梁遍地的商贾也不会放过他,他这是要重农抑商啊。所以我看,你还是让他走了把,别害了他。”

“哎。。。。算了,兄弟你的也对,随他去吧。我就是感觉实在是可惜了,这样的一个人才,不能为我所用。”

其实不知公子昂,雷云也感觉可惜,但是没办法,这样的经世大才一般都想有一番作为,这货的想法雷云也驾驭不了,他还不比孙膑和苏秦,在雷云的体系内可以容纳孙膑和苏秦,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但是对公孙鞅,老实话,雷云可不敢用他,没把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